湖北省宜昌地区博物馆、北京大学考古系编着。文物出版社1992年3月版。20万字。1973年至1979年,湖北省宜昌地区博物馆在当阳赵家湖发掘楚墓297座。其数量只属中等,而且主要是一些小型和中型偏小的墓,但本书所反映的研究成果,在楚文化研究历程中却具有阶段性意义。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对楚国腹心地区的自西周晚期至战国中晚期之际的楚墓,提供了一个迄今为止最为详尽的分期序列;第二,开始实现在对墓葬按规格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再进行分期的更细致的形态学研究。本报告的编写方法即是先将该批墓葬按等级分为甲、乙、丙、丁4类,再按不同等级墓的出土遗物进行排比。这样排比的结果,为楚墓年代学提供了一个详尽而可靠的分期序列,同时也探索到不同等级楚墓的发展变化轨迹。将成批墓葬材料严格按照既分类又分期的方法进行整理是一种全新方法,其认识基础是:当人们出现等级之后,其埋葬方式也会出现等级差别。如要通过这些墓葬了解当时的等级情况,就必须划分和解析这些墓葬的类差。若从类型学角度来看待这种整理方法,也可以看成是深化类型学理论的一种新认识。报告之末所附的按类而分期的墓葬登记表,也是一种编写墓葬发掘报告的新尝试。本书有插图169幅,黑白图版56面。
《当阳赵家湖楚墓》
《当阳赵家湖楚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