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安·阿赫玛托娃 安魂曲(1935 —1940 写成,
作者简介 安娜·安德列耶夫挪·阿赫玛托娃(1889 —1966 )苏联俄罗
斯诗人。原姓高连珂。她生于敖德萨一个海军机械工程师的家庭。童年和少
年时代是在皇村度过,给她留下难忘的印象。她曾就读于女子高等学校的法
律系,但酷爱诗歌。1910 年她与俄国诗歌阿克梅派的创始人尼·古米廖夫结
婚,她也是该诗歌流派的主要成员。
1912 年出版第一本诗集《黄昏》,得到诗坛好评。同年 10 月她的独生
子列夫·古米廖夫出生。1914 年她的第二本诗集《念珠》问世。诗集《白色
的鸟群》于1917 汪出版。 次年她与古米廖夫离婚。 以后陆续出版的诗集有 《车
前草》(1921 )、《耶稣纪元》(1922 )。抒情诗作侧重抒发内心隐秘的情
感,构思精致,形式灵巧,语言表达富有音乐性、艺术形象具有雕塑感。 1921
年她的前夫古米廖夫以反革命罪被枪毙(1986 年对他重新评价)。她自二十
年代中期开始潜心研究普希金,从那时一直到四十年代,她的诗作很少得到
发表。1935 年和 1938 年,她的儿子两次被捕,她在 1935 年至 1940 年间写
下动人心魄的组诗《安魂曲》,但直到1987 年才得以发表。四十年代她的儿
子由流放地应征入伍,参加了卫国战争。她在战争期间创作了不少爱国主义
诗篇,如《起誓》等。战后她又重新抒写表达内心情感的抒情诗。1946 庄受
到严厉批判,被开除出苏联作家协会。1949 年其子第三次被捅,至 1956 年
寸得到自由,从事历史研究。她本人在五十年代后期恢复名誉。她的诗歌获
得出版和再版,新作也不断问世。晚期作品长诗《没有主人公的歌》(1940
—1962 )景负盛名,是她一生诗歌创作的总结,保持了她独特的现代诗风。
还著有长诗《光阴飞逝》(1909 —1965 ),《阿赫玛托娃诗选》(1974 )等。
除了创作她还翻译了意大利但丁的诗歌,中国屈原的《离骚》、李商隐的无
题诗等。她获得世界读者的喜爱。1964 年意大利授予她“埃特内·塔奥尔敏”
国际诗歌奖,1965 年英国牛津大学授予她名誉博士学位。
内容概要 这是一部抒情组诗。诗人在其子两次被捕期间陆续写下 12
个篇章。到1957 年写了“代序”,追忆并描述苏联30 年代大清洗时期她个
人的一段经历。她在列宁格勒监狱外等候探望儿子,排过17 个月的队,站立
了整整300 个小时,一天有人认出她是诗人阿赫玛托娃,这时排在她身后的
一位嘴唇发青的妇女从麻木状态中惊醒,在她耳边悄声问道:“您能描写这
个场面吗?”“能。”诗人作了肯定的回答,她看到在这位妇女已脱形的脸
上好象掠过一丝微笑。1961 年诗人又加了,句诗,作为组诗的序诗:“不,
我不躲在异国的天空下,/ 也不求他人翅膀的保护,——/ 那时我和祖国人民
共命运,/ 和我国的人民,不幸的,生活在一处。”组诗12 个篇章分为6 部
分:献诗、前奏、判决、致死亡、碟刑和尾声。每部分组成的篇章各不相等。
1. “献诗” 写于1940 年3 月, 诗人用整个篇章诉说大难临头的极度悲苦之情,
尽管群山会为此折腰,河水也会停住不流,但是夫押亲人的牢问始终锁得紧
紧的,只听到钥匙刺耳的声响和士兵沉重的脚步声。“我们”早起赶去监狱
门口守候着,而希望之歌还在远方吟唱。回忆当时听到判决,“我”泪如泉
涌,心似刀绞,步履踉跄。由此联想到一同惨遭不幸的姐妹们,今在何方?
“我”想给她们寄去告别的敬意和惦念。2. “前奏”由四个篇章组成,分别
写于1935 庄秋、1938 年、1939 年。那些被判处有罪的人们走在一起,苦难
把他们折磨得失去智力,火车还要把他们带走,无辜的俄罗斯在血淋淋的皮鞭下和黑色囚车的车轮下呻吟辗转。就在拂晓的时候,儿子也被抓走,那样
的情景历历在目,难以忘却。夜晚月光射进门楼,照着一个枯瘦的人影,这
是个女人,身患疾病,孤苦伶仃,丈夫已死,儿子在坐牢,她不再是富有个
性的女人,也不再是朋友们的宠儿,更不是皇村学校那个愉快的淘气鬼,而
是第300 名前来给犯人送点衣物的探监者,她知道,大墙背后有多少无辜生
灵涂炭。“我”呼唤着儿子,盼望他回家,甚至不惜给刽子手下跪。但是黑
白已经颠倒,人兽难以分清,“我”只有忐忑不安地等待判处死刑的消息。
死亡之星似乎时时都在发出威吓,“我”不能不日日夜夜牵挂儿子的生死安
危。3. “判决”写于1939 年夏。判决终于来临,如一块巨石落下压住“我”
的胸膛,从今以后,“我”有好多事要做:要让记忆混灭,要把心肠变硬,
要学会重新生活,独自一人。“我”早已预见到这一天:“明朗的日子和空
空的家”。4. “致死亡”写于1939 年8 月19 日和1940 年5 月4 日,由两个
篇章组成。“我”等待着死亡,随它以任何形式降临到“我”身上,“我”
已无所谓了,心中只留下儿子那双蓝眼睛,遮住了种种恐怖的场面。“我”
向死神乞求,哪怕让我仅带走儿子那恐惧而沉默的眼神,或是那来自远方的
温馨慰语,但它什么也不允许我随身带走。5. “磔刑”没有注明写作的日期。
小标题下的引语是:“妈妈,不要为棺中的我号啕痛哭。”这是用儿子的口
吻写成的两个篇章。“我”,作为被钉在十字架上的儿子,忍受着地狱股的
折磨,听天使在颂扬伟大的时刻,却眼见烈火熔化了苍穹,“我”埋怨父亲:
“为什么把我撇下!”“我”劝慰母亲:不要为“我”痛哭。“可是没人敢
把视线转向/ 母亲默然伫立的地方”。6. “尾声”是和“献词”写于同一时期
1940 年3 月,两个篇章。还是以母亲的身份来写,“我”观察到罹遭磨难的
人在外形上是如何变化的:脸庞消瘦,眼神恐惧,皱纹如楔形文字一般刻在
面颊上,黑发一下子变成银白,微笑枯姜……。这就是“我”,同时也是那
些和“我”一起排过队的所有的人们。我想一一提到每个人的姓名,“可惜
名单被抢去,我已无处再打听。”“我”不会忘记她们,“千万人用我苦难
的嘴在呐喊狂呼”,她们也会怀念“我”,倘若有朝一日有人想为“我”树
纪念碑,不要把它建在“我”的出生地——大海边,也不要建在皇村,而是
建在这儿,“在我伫立过300 小时的地方建起来”,为的是永远不要忘记囚
车的呼啸,牢门的死闭和人们如受伤的野兽般的痛泣,为的是能“让狱中的
鸽子在远方啼鸣,/ 让轮船在涅瓦河上悠悠航行”。
作品鉴赏 母亲常常与摇篮曲相连,那柔和温馨的曲调从母亲嘴里轻轻
哼出,滋润着孩子的心田,催他甜甜入睡。然而在这部组诗中,母亲唱的却
是一首安魂曲,由黑发突然变白的母亲为年轻的儿子唱挽歌,凭添了全诗的
委婉悲怆。组诗从“前奏”开始基本按母亲个人遭际的顺序逐步展开,并反
复抒情咏叹,一位悲痛欲绝的母亲形象作为全诗的主体意象贯串始终。儿子
被捅,拉开母亲个人痛苦的序幕。诗人逼真地描写儿子被带走时的情与景,
那种束手无策的绝望,那种生离死别的打击,诗人贴切地用“象是送殡”来
形容,并精心描绘出细节:儿子双唇上还有小圣像的冷气,额上渗出了冷汗,
这些都没有逃过母亲的眼睛和感觉。遭到如此横祸,母亲当然要禁不住放声
号啕。如果说诗人在抒写儿子被抓时表现出母亲无法抑制的巨大情感波澜,
那么在这之后,诗人则用冷观的笔调来反衬母亲内心的极度痛楚。诗人变换
抒情的人称,用第三人称和第二人称,这是因为母亲已痛苦得没有勇气宜面
自我,为能减轻痛苦,将自我分离为旁观者或对话者,再把自己看作“是另外一人在悲哀”。那个女人越是貌似平静地回忆昔日往亭,越是映衬出此时
此刻的凄楚悲苦。诗人转而又用第一人称,把情感的波澜推向高潮:“我呼
喊了十七个月, / 召唤你回家, / 我曾给刽子手下过跪, / 我的儿子, 我的冤家”。
这不是捶胸顿足的哀号,而是柔肠寸断的位诉。母亲下跪这一倍受屈辱的意
象震人心魄,牢牢地印在读者心中。为了儿子能获得自由,她愿付出任何代
价,哪怕是个人的尊严,她所处的走役无路的困境,她所作的徒劳而忘我的
牺牲,令人心碎。对母亲来说,清白的儿子受到任何有罪的判决,无疑都等
于向她宣判死刑,她将背负沉重的十字架蹈蹈独行。母亲似乎理智而冷静地
历数此后要做的、实际上难以做到的那些事,蕴含着她最无法忍受的人生现
实。试想,记忆何以会混灭,心灵怎能变顽石,生活哪堪重新开始!当她凄
然而麻木地想到死时,这首安魂曲就不仅仅是为儿子而唱,也是在为自己而
歌。人宁愿以死的安宁来换取生的煎熬,不能不是人之为人的最大悲剧。死
神同刽子手一样冷酷无情,母亲的绝望也就有增无减。诗人又用儿子的口吻
从另一个侧面强化母亲深沉的悲衷,她已欲喊无声,欲说无言,欲哭无泪,
悲哀达到了极至,她变成一座雕像,默默站立着,人类的良知无法正视母亲
承受的这种不人道的摧残。从号啕痛哭的母亲形象,到忍辱下跪的母亲形象’
到默然伫立的母亲形象,三个雕塑股的形象递进地揭示了一位母亲遭受巨大
不幸的心路历程。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在抒写母亲的痛苦时始终交织着对同
命运的人们的关注。诗人多次用“我们”来称呼母亲和他们。在她与儿子的
背后,站着成行成队的人们。“献词”和“尾声”硬把组诗连结成一个有机
的整体,“献词”是献给那些失去自由的姐妹们,“尾声”也是祭奠那些不
知姓名的姐妹们。这许许多多人都叠化在母亲这一主体意象上,母亲的苦难
也就深广起来,不仅是个人的,也是时代的。她希望建立的那座纪念碑成为
一个非常时期人民苦难的标志, 成为人民的愿望一不要悲剧重演的象征。 “代
序”和“序诗”对此作了进一步的注解。过了将近20 年之久写下的“代序”
还如此清晰地记得那不易察觉的一丝微笑,这刻骨铭心的一幕是诗人抒情的
深厚基础。尤为可贵的是,遭受如此灾难之际,诗人在绝望中还闪烁着自信,
优愤中还饱含着希望,悲痛中还怀抱着善良的祈祷。这首安魂曲是诗人唱给
儿子和自己的,才唱得如此深情,如此真切,这首安魂曲也是诗人唱给所有
不幸的儿子和他们的母亲的,更是所有不幸的母亲唱给她们的儿子和她们自
己的,才唱得如此博大,如此深邃。对于千千万万受冤屈的人们和他们的亲
人来说,阿赫玛托娃唱出他们悲愤的心声,倾诉了人间存在的真情,他们的
灵魂可以安息了……。阿赫玛托娃的诗歌是不朽的,难怪苏联当代诗人叶甫
图申科认为,普希金是俄罗斯诗歌的太阳,阿赫玛托娃则是俄罗斯诗歌的月
亮。
(王圣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