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丽斯·默多克 在网下(1956 )
作者简介 艾丽斯·默多克(1919 —)英国小说家。出生于爱尔兰都柏
林的一个英格兰——爱尔兰家庭。自幼迁居伦敦,曾受教于布里斯托尔白德
明顿学校,后进入伦敦的弗罗拜尔教育学院。1938 —1912 在牛津萨默维尔学
院学习古典名著,广泛涉及了古典历史、文学和哲学。1942 —1944 年在英财
政部工作,其后的两年服务于联合国救济总署,曾赴比利时、奥地利从事救
济难民的工作。战后的欧洲满目疮痍,千百万人无家可归,这些使她对存在
主义哲学产生了兴趣。1947 年她获剑桥大学纽汉姆学院奖学金学习哲学,
1948 年毕业后受聘于牛津、圣安尼学院,此后至1963 年在该学院教授哲学,
同时开始写作小说。1953 年发表哲学著作《萨特:浪漫的唯理论者》,1956
年她与同事约翰·贝雷教授结婚。在默多克的创作中,哲学占有很重要的地
位,她把小说视为解释哲学的工具,但又不失文学作品的生动活泼。她的第
一部小说《在网下》(1956 )奠定了她在英国当代文坛中的地位。在《钟》
(1958 )与《砍掉的头》(1961 )中,作者采用象征、荒诞等手法,描写了
心理变态的知识分子形象,提出道德、宗教和自由等问题。这一时期的作品
还有描写家庭生活的《沙中楼阁》(1957 )、反映爱尔兰1916 年起义的《红
与绿》 (1965 )和描写一个老人临死时心理的《布鲁诺的梦》 (1969 )。1973
年她发表《黑王子》,小说用假定作者、编者以及其他四个人物的口吻来讲
一个谋杀的故事,他们对此得出不同的结论。该书获泰特·布莱克奖。1978
年她的 《海, 海》 又荣获布莱克奖。 其后发表的小说有 《修女与士兵》 (1980 )、
《哲学家的学生》(1983 )、《好学徒》(1985 )等。默多克还发表过多篇
哲学论著、文学评论和诗歌。
内容概要 当我走出站口看见菲恩来接我,就知道是出事了。菲恩是我
的朋友,在别人眼里他是我的随从,其实并不是。他告诉我麦格黛恩把我们
赶出来了,因为她要结婚,那男的是个睹赛马的,很有几个钱。我们找到麦
格黛恩,请她宽容些,但遭到了拒绝。我溜跶到汀克汉姆太太书店前,看见
她手里拿着本《奇异的故事》,坐在她养的一群猫中间,旁边的半导体传出
低弱的音乐声。我和她聊起了心烦的事。回想起我曾与麦格黛恩的一次吵架。
那次我有事没能赴约,她把我快写成的史诗撕得粉碎。她曾暗示她想结婚,
而我想的却是另一回事。我想写小说,想翻译法国作家 J ·皮埃尔的作品。
我新近刚译完他的小说《木夜莺》,这本书若能出版,我将获得一笔数目可
观的稿酬。我叫詹姆斯·堂纳格休,爱尔兰人,不过我只回都柏林一次。30
出头的我年轻有为,只是我很懒,以写作为生。我个头不高,会柔道,还患
有神精衰弱症。因而我害怕孤独,需要菲恩的帮助。菲恩这时走来,提议我
们去找戴伍帮忙。戴伍是个哲学教师,正与一群年轻人高谈阔论,于是我去
找女友安娜帮忙。我曾经非常爱她,但总不能了解她。她的歌唱得十分动听,
我就是在一次演唱会时认识她的。她的妹妹萨迪是电影明星,安娜不知为什
么从来不想进入影视界,我觉得她在这方面很有潜力。我找到了安挪所在的
剧院。走进一间屋子,我发现周围挂着一幅幅面具。正当我不知所措时,我
听见另一屋子传来声音。顺着声音我走进房间,看见了安娜。我想过去亲吻
她,就象以前我教她柔道时把她摔倒后亲吻她那样。我这样做了,并向她说
我爱她。但她显出厌烦的样子。我问她在干什么,她告诉我她已经放弃了唱
歌,正从事戏剧事业。她很忙,建议我去找萨迪帮忙,因为她正需要一个照料她房子的人。我在一家美发厅见到了萨迪。她十分高兴,叫我尽快去她家
做管理人。因为有个男人常来缠她,这个男人叫贝尔方德。听到这个名字我
心中一惊。因为我和他曾有过一段难忘的交往。雨果·贝尔方德以前不姓贝
尔方德。他的父母是德国人,到英国后做军火买卖。为了过个吉利,改姓贝
尔方德。后来果真生意兴隆。雨果继承父亲的产业时,工厂办得正红火。但
雨果是个和平主义者,转产火箭和烟火。然而他还是发了财。但雨果仍然生
活简朴,还常和工人一起干活。我和他是在一家疗养院认识的。那时我得了
感冒,作为治疗试验对象住在那儿。我的同伴就是雨果。当我和他交谈后,
我发现他是个最冷静最客观的人。我们的谈话涉及了各种问题。治疗结束后
我们各奔东西。后来我从法国回来,又常与雨果见面。有时我回家后把我俩
的谈话记下来,过一个时期拿出来看又觉得很不连贯,于是就作些补充润色。
本来我记下我们的谈话只是为自己看,就没有对他提起此事。一天我忍不住
把手稿拿给戴伍看,他觉得挺好,又传给一些朋友看。不少人建议我发表这
本书。终于我经不住诱惑把手稿送给了出版商。不久它以《沉默者》发表。
当时,我的心情恨沉重,觉得对不起雨果,不该把和朋友的私下谈话公之于
众。从此我害怕看见雨果,而那时雨果办起电影业并享有名声,渐渐我们的
关系就疏远了。没想到现在萨迪又提起了他。我到萨迪家后无所事事,无意
中在书架上发现了一本《沉默者》。这又勾起我的往事。我决定向雨果说明
真清。但房门都锁着,是菲恩帮忙,用铁丝撬开厨房的侧门,我才得以走出
萨迪的家。菲恩、戴伍和我四处找雨果,结果雨果没找到,却在一家酒店认
识了社会主义者莱夫特。他和我一起喝酒谈政治,然后我们四人夜游泰吾土
河,直到天亮才分手。清晨我与戴伍一起喝茶,他给我一封安娜的信,信中
让我快去找她。但等我找到她的剧场,那里已经人去屋空。听说她要去好莱
坞演戏,我心情惆怅。最后决定我应该修改《沉默者》。我想去萨迪家拿这
本书,但走到她家门口,听到她正和山姆(麦格黛恩的情人)谈有关我的事。
山姆拿到了我译的《木夜莺》手稿,已联系雨果的电影厂把这篇小说改编成
电影,他鼓动萨迪参加演出。我听了非常生气,决心一定要找到雨果,告诉
他山姆卑鄙的计划。首先我得从山姆那儿把我的手稿弄回来,使他的电影拍
不成。我找菲恩帮忙,告诉他我的计划。菲恩仍用铁丝撬开了山姆家的门,
没想到在他家有一条大狗锁在房中央的笼中,它也是山姆用来拍电影的。我
们四处翻找,但仍未发现我的手稿。一气之下我们劫走了那条狗。我牵着狗
去找雨果。来到电影厂,那里正在开大会。讲话的正是莱夫特。他在讲社会
主义,听众群情激昂。雨果也在其中。我拉他到一旁,向他讲了山姆的阴谋,
但他以乎不以为然,又转身去听演讲。忽然一阵警笛声,人群骚动。雨果冲
向讲台帮助莱夫特逃跑,而他却在与警察的冲突中受了伤。我因为带着狗,
躲过了警察的扣留。第二天我找到戴伍,商量对付山姆的办法。我们决定他
以我的口气给萨迪写封信,让他们用钱来换狗。我去法国找麦格黛恩,因为
她来电报叫我去。在巴黎我见到她,她告诉我她为我找到了一个好工作——
做一家电影公司的编剧,我不用干什事就可以赚钱。我拒绝了她。我问起她
《木夜莺》手稿落到山姆手里的事。她得意地告诉我山姆受骗了,那个电影
根本拍不成。回到英国后我大病一场。病好后我在那家医院找了个活。无意
中我发现雨果在这里治伤。深夜我找到他,向他说了一切。他告诉我不必为
《沉默者》的事烦恼。他还告诉我他并不爱安娜而是安挪在追求他。他爱的
是萨迪,而萨迪爱的却是我。这真是出平我的意料。雨果让我帮他逃出医院,我虽不情愿,还是冒着丢掉工作的危险,为他偷出他的衣服,逃出医院。分
手时他告诉我他不再搞电影而准备做生产表的生意。他还告诉我在他家有一
笔钱,一部分是给莱夫特的,一部分是给我的。我找到他家,拿了他保存的
那本《沉默者》,一些书信和一些钱。我又来到汀克汉姆太太店前,她交给
我几封信。一封是莱夫特的,他在信中说如果我能做些革命工作,他会很高
兴。另一封是 J ·皮埃尔的,他送给我一本他新近写的获奖小说。还有一封
是菲恩的,他说他回都柏林了,因为他早就想回去。最后我打开萨迪的信。
信中说她并不想买回那条狗。她最近很忙,但不久也许我们会再相见的。我
很高兴。我打算重新开始。
作品鉴赏 艾丽斯·默多克与许多英格兰——爱尔兰作家如J ·乔伊斯、
s ·贝克特等一样,是个既特殊又有天才的作家。小说《在网下》极其具有默
多克风格,发表后曾轰动一时,以致使她后来写的几部小说显得相形见绌。
《在网下》并不是情节小说,它很有些英国流浪汉小说的味道。叙述人“我”
无家无业,是个靠笔杆子维生的知识分子。他从被赶出麦格黛恩家后,从一
处到另一处,几乎处处都不能让他顺心如意。同时通过“我”的见闻和经历,
读者看到纷乱的花花世界和各种类型的人物。《在网下》也是一部没有主人
公的小说。读者随着“我”的生活旅程——浸无目的的旅程,见到了待人诚
恳朴实的菲恩、善于高谈阔论的戴伍、坚定的社会主义者莱夫特、实业家雨
果以有善于投机取巧的山姆和四个性格分明的妇女形象:麦格黛恩、汀克汉
姆太太、安娜与萨迪。在这些不同层次的人中,叙述人“我”认为“最重要”
的是雨果。他是“我”,甚至是作者默多克的一个理想人物。作者的哲学观
点主要是通过“我”与雨果的谈话体现出来的。首先,小说中“我”对事态
分析、判断的一次次失误体现了柏拉图、苏格拉底哲学中否认人可以认识现
实的观点。“我”所见、所描述的现实其实都不一定是真正的现实。“我”
自以为萨迪爱的是雨果,安娜爱的是“我”,而事实却正相反。书名《在网
下》出自德国哲学家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中的术语,意为:语言就象一
张网,盖在多彩的世界上。语言既能反映现实,也能掩盖现实。小说第四章
“我”与雨果的谈话之一,就是关于语言的特性。他们谈到了普鲁斯特的意
识流。“描写人的感情这事有点玄”,雨果说,“这些描写太做作。”“为
什么”我问。“因为”,雨果说,“一开始写,事情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最终他们得出:唯一的希望就是别说,别写,因为“语言根本无法让你表现
实际是怎样”,“语言是一部制造谎言的机器。”“只有我们的行动才是真
实的”。其次,小说中“我”对雨果的尊敬、歉意和敬而远之的态度,表现
了作者在生活中的道德哲学观。雨果是默多克小说中少有的正面人物。他克
己无私、实干敢干、厌恶名利、生活检朴、待人诚恳。不顾危险去救社会主
义者莱夫特,并给予他们经济上的支持。他热恋着萨迪,最终看清无望而激
流勇退。雨果的才华、追求,体现了作者善与美的人主观。因而有人又称默
多克的哲学为“道德哲学”。《在网下》不仅包含着丰富的哲学内容,而且
映照出艺术的光彩。小说的叙述语言流畅自然、幽默风趣,同时体现出“我”
的性格特征。“我”在别人眼里是个有才华但又不愿做事的人,是个不愿受
人控制、影响、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也是个对让会主义既怀疑又报有好感的
有头脑的人。 “我”这个形象在二战后的英国很有代表性,以往的热情已过,
他们开始冷眼看世界,试图对事情做出自己的判断。然而作者不时暗示我们,
人们追求自由选择,但是在虚幻复杂的世界上,面对选择并非易事。这点也正是默多克对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补充。《在网下》的流浪汉小说结构也表
达了默多克的哲学观点。世界是复杂多样的,生活是变化多姿的,人物是相
互关联又各自独立的。因而作者结构小说的方法也是开放式的。叙述人“我”
在读者面前象是画了一棵大树,树枝伸向四面八方,就象人们的生活道路一
样。然而艺术绝非等于无序的生活。这棵树的轮廓是清晰的,枝蔓是健壮的,
体现了作者的严谨构思和娴熟技巧。小说20 章,其中第4 、8 、12 、16 和20
章构成全书的骨架,使叙述自然有机地连系在一起。关于叙述人“我”,还
有一点值得一提,那就是“我”是个男性,与作者正相反。而且,在她以后
的数部第一人称小说中“我”也都是男性。默多克似乎更关心她的异性——
男性的心态,这也许是她不同于当代众多女作家的独特之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