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阿·柯切托夫 茹尔宾一家(1952 )
作者简介 弗谢沃洛德·阿“尼西莫维:奇·柯切托夫(1912 —1973 ),
苏联俄罗斯作家,出生于农民家庭,在诺夫戈罗德度过自己的童年和早期的
学生时代,后到列宁格勒读完中学。从事过多种体力劳动,在造船厂和列宁
格勒船坞当过造船工人。1931 年毕业于农业技术学校,成了农技师。在莫斯
科、列宁格勒的拖拉机站和国营农场工作过几年,敝过列宁格勒附近一个农
业实验站的研究员。1934 年开始创作,经常向报刊投稿,1938 年到巴夫洛夫
斯克一家报社工作。一年后担任《列宁格勒真理报》驻格多夫的记者。卫国
战争时期任战地记者。战争的第一年,在列宁格勒被围困的极端艰难的日子
里, 他开始写作他的第一部热情歌颂列宁格勒保卫者英雄业绩的中篇小说 《在
涅瓦平原上》(1946 )。他的另一部中篇小说《市郊》(1947 )描与战区人
民的生活。1944 年加入苏联共产党。战后,柯切托夫专门从事文学创作,作
品甚多,大多是描写他所熟悉的劳动和劳动者。中篇小说《太阳照耀着谁》
(1949 ,1961 年改名为、 《麦鲍罗多夫教授》)、《涅瓦河》和长篇个说《在
祖国的天空下》(1950 ,1961 年改名为(衣艺师同志》)反映了战后的农村
生活,短篇小说集育《性格的特征》(1949 )、《十字街头的住宅》(1951 )
等。 1952 年发表代表作长篇小说 《茹尔宾一家》。 长篇小说 《青春常在》 (1954 )
是以科学与生产、科学与人的关系为主题,表明了人最可宝贵的是青春的活
力,写出了人应如何永葆革命青春。长篇小说《叶尔绍夫兄弟》(1958 )通
过叶尔绍夫兄弟的不同遭遇,反映了五十年代中期苏联社会生活中的深刻矛
盾和冲突,歌颂了苏联工人阶级的优秀品质。长篇小说《州委书记》 (1961 )
写的是党的领导作风问题, 进一步反映了斯大林逝世后苏联社会的变化。 1964
年,柯切托夫还写了长篇回忆录《战时札记》。长篇小说《落角》(1967 )
和《你到底要什么》(1969 ),被评论界认为是着眼现实带有强烈政治色彩
的作品,但存在着概念化的缺陷。柯切托夫晚年致力于长篇小说《雷电击顶》
的创作,描写苏联历史上的几次重大事件。柯切托夫曾当选为列宁格勒作协
书记、俄罗斯联邦作协书记和苏联作协理事。先后主编过《文学报》(1955
—1959 )和《十月》杂志(1961 —1973 ),担任《星》、《涅瓦》杂志的编
委(1961 —1973 )。1957 年,曾率苏联文化代表团访问中国。柯切托夫一生
荣获两枚列宁勋章、一枚十月革命勋章、一枚红星勋章。
内容概要 五·一节晚上,伊里亚·茹尔宾为庆祝孙子诞生,鸣放礼枪,
邻居、朋友纷纷前来祝贺。大家兴高采烈,在茹尔宾家,没有比“工人”更
值得骄傲的了。正当伊里亚鸣枪祝贺孙子诞生之际,他的父亲马特维和弟弟
华西里在“老庄宅区”的小屋里下棋。马特维是这个世代工人之家的家长,
已经78 岁了,曾在彼得堡造船厂当过钳工,在远洋轮船上当过伙夫,游历过
很多国家。20 岁时当过骑兵,和一位波兰姑娘结婚,生了两个儿子——伊里
亚和华西里,1941 年应征到舰队当水兵。十月革命改变了他的命运,他退伍
后响应党的号召,带了两个成家的儿子离开彼得格勒到遥远的拉达河参加造
船厂的重建工作。他和伊里亚在船锚街安家,华西里在“老住宅区”定居。
伊里亚有 4个儿子、1个女儿,大儿子维克托是模型工,由于发明万能机床
而荣获斯大林奖金,但夫妻生活不美满,妻子对他一心扑在工作上不满,离
家参加地质勘探队;二儿子安东是工程师,与当演员的妻子住在莫斯科;三
儿子柯斯加是电焊工,也就是新生婴儿的父亲;四儿子阿列克赛是个出色的铆工,爱着建筑局的绘图员卡嘉,小女儿托尼亚还在上学。茹尔宾一家有着
共同的“茹尔宾性格”:坚强、勇敢、不屈不挠,热爱自己的工作,他们在
造船厂不同的部门担任不同的工作,一家人简直可以造一艘船。就在茹尔宾
一家庆祝一个“工人”诞生时,他们得到安东的消息,说他在战争中失去了
一条腿,但他并没有灰心,战后考进造船学院,刻苦学习,成了一名造船专
家。他在别洛夫教授帮助下,拟定了改造拉达河造船厂的计划:从建造小吨
位的船只转到生产远洋轮船。这就得改变原有的作业方法和技术。安东和别
洛夫教授到了拉达船厂后,改造计划立即付诸实施。在这种新形势下,阿列
克赛向哥哥柯斯加学习电焊技术。他改行后既学习书本知识,又进行实际操
作,最终在竞赛中超过柯斯加。他还想走安东的道路,成为一名造船工程师。
马特维老爷爷年近耄耋,不能胜任划线的工作,欣然接受了在厂长办公室值
夜班的任务。他经验丰富,勤勤恳恳,值夜班时发挥出“厂长”的作用。工
人们戏称他为“夜班厂长”。伊里亚虽年近花甲,但每天晚上向年轻的工程
师齐娜学技术,终于跟上了新技术前进的步伐,坚持留在工作岗位上。齐娜
刚到船厂就要求到艰苦的船架上工作,经过锻炼,发挥出自己的才能,受到
工人的欢迎。造船厂的技术改革成功了。在远洋巨轮下水前,拉达河水位猛
涨,全厂工人不畏艰难险阻,顽强战斗,终于使巨轮来被洪水冲走。水位下
降后,轮船下水了,它向遥远的国家驶去,骄傲地带给人们幸福与和平。
作品鉴赏 柯切托夫以善于描写现代生活而著称。战后,他作为新闻记
者,多次回到以前工作过的造船厂进行采访,逐步加深了对造船工人思想品
德的了解。工人阶级的形象和性格特点在他脑海中越来越高大、清晰,使他
产生了强烈的创作欲望。《茹尔宾一家》是柯切托夫的成功之作。小说初看
起来是讲一个改造旧船厂的故事,实际上描写的却是一个世代相传的造船工
人家庭的命运。描写了从爷爷到孙子三代人在造船厂的劳动和主活,他们对
工作充满热情,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抛弃原有的知识和技术,大胆迎接时代
的挑战。小说也反映了他们的爱情和友谊,心地的善良和坦诚。维克托家庭
生活不和谐,阿列克赛爱情几经风波,他们苦恼,倍受折磨,但没有丧失崇
高的信念,有着执着的追求,表现出工人阶级特有的优秀品质和新的生活、
新的道德、斩的世界观。《茹尔宾一家》堪称是一部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相
结合的描写工人生活的优秀作品。柯切托夫创作风格的主要特点是能抓住时
代最尖说的问题,揭示工人阶级思想中的本质内容,以近乎理想化的正面人
物形象来表现他们的劳动、生活、道德和优秀传统。作品着眼于关系社会命
运的大事和人物命运转折时的心理变化,以揭示作品主人公的思想、创造精
神和心灵美,从而使作品充满革命、乐观和亢奋的精神。柯切托夫创作风格
的这些特点在《茹尔宾一家》中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小说首先是围绕“人
应该怎样生活”展开的。安东身残志不残,发奋读书,刻苦钻研造船技术,
成长为杰出的工程师,大胆提出革新船厂的方案,并且历尽艰辛使它付诸实
现。阿列克赛全心全意投人工作,精通铆接技术,改进气压铆鎚,使气鎚生
产能力成倍提高,荣誉地位接踵而来,可是船厂的改革,要使他最拿手的铆
接技术变得无用武之地,为了适应新的要求,他毅然向柯斯加扣厂里的朋友
学习电焊技术,而且很快熟练地掌握了这门技术,在革新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他的未婚妻卡嘉上当受骗离开了他,有了身孕后又被遗弃。她带着没有父亲
的孩子艰难地生活着。在这不幸的时刻,阿列克赛不顾世俗的观念,把她和
孩子接到身边,表现出工人阶级的崇高境界和他对卡嘉的真情实意,从而得到了失去的爱情和幸福。为了生活得更充实,他又到列宁格勒上大学,开始
了新的追求。伊里亚这位般厂的装配工场主任,为了懂得造船原理,假装钓
鱼,偷偷请年轻的女工程师齐娜为自己上课。老爷爷马特维已有65 年工龄,
曾伴随着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炮火,猛攻冬宫,现在仍不愿退休享清福,不
怕劳累值夜班。凡此种种,可以看出,柯切托夫在整个造船厂进行火热建设
的背景之下,把以茹尔宾一家为代表的工人阶级追求生活的真、善、美写得
有声有色。柯切托夫不是概念化地描写主人公如何追求美好的人生目标,而
是从人生信念、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思维方式情绪起伏、个人气质这些方
面来加以描述,从而使人物性格熠熠生辉。如伊里亚的性格主要就是从他的
内心风暴中表现出来的。当别洛夫教授到他家辞别时,批评他不上大学是错
误的,伊里亚辩解说,著名的工程师吉托夫连乡村学校都没有读完,别洛夫
欲言又止,一言不发地起身告辞。伊里亚对此大发脾气,对一切都挑刺责备,
说南瓜放得不是地方,靴子挤脚,晚饭迟了,吃完饭走进卧室,说再也不去
看戏了。可是一到7 点,全家准备上戏院时,他穿戴得整整齐齐地出来了,
头上还洒了点香水,说:“我还得等多久?快点走吧!”从这里,可以看到
一个年近60 的老人的固执,他竭力要在未来生活中走在排头,又不肯失去家
长的威风,更看到他变革旧习的自信。一个活生生的人物跃然纸上。柯切托
夫非常懂得在情节安排上掌握时空关系,在 《茹尔宾一家》 的开端, 通过五·一
节晚上不同场景的描写,引出主要人物伊里亚、阿列克赛、马特维、华西里,
间接提到安东,使小说的框架大致定型。接着柯切托夫围绕这个格局,扩大
情节线索,引进新的人物。以后,尽管情节跌宕起伏,人物性格五光十色,
都可以从开端定下的格局中找到线索。柯切托夫在《茹尔宾一家》中还成功
地使用了同心圆扩散法,他以茹尔宾家的主要成员为轴心,沿着技术革新的
过程,向四周扩散,刻画了党委书记茹科夫、厂长斯切潘诺维奇、女工程师
齐娜等人物,使读者感受不同类型的种种典型人物、同一典型的不同色素人
物和同一色素的不同气质人物。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鲜明个性。柯切托夫在
《茹尔宾一家》中以其优美的文笔、清新的风格,真切、感人地歌颂了工人
阶级,歌颂了劳动与创造,成功地塑造了“新世界的主人”的艺术形象,因
而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和评论界的好评。
(陈智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