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科特,F.R.

    斯科特,F.R. :

生于魁北克市一个英裔知识分子家庭,卒于蒙特利尔。他曾先后在魁北克省主教大学、英国牛津大学、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研究生院攻读文学、历史和法律。曾任律师,1928年起任麦吉尔大学法学教授,直到1968年退休。1947年被选为加拿大皇家学会会员。

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斯科特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提倡社会公正、人权及公民的基本自由权利,推动社会进步,被认为是加拿大社会主义运动的创始人之一。1935年参与组建社会重建联盟。1942~1950年任平民合作联盟主席,1963~1971年任皇家双语和双文化委员会委员。1967年,他因艺术、人文、社会等方面的贡献而获得墨尔森奖。1977年因翻译出版了能促进英、法裔加拿大人民相互了解的《加拿大法语地区的诗歌》而获加拿大文化委员会颁发的翻译奖。

斯科特在麦吉尔大学攻读法律期间,结识了A.J.M.史密斯,共同的理想使两人一拍即合,合作创办了反映新诗理论和实践的《麦吉尔评论双周刊》,并以它为发表园地,团结了一大批才华横溢的年轻诗人和作家,成为加拿大现代诗的坚定倡导者和实践者。

作为蒙特利尔现代派诗歌运动的一员,斯科特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的大量社会政治诗和讽刺诗。在积极参加社会活动的同时,他利用诗歌讽刺和抨击当时加拿大社会的种种弊端,呼吁社会和政治改革,表达对平民百姓深切的关心与同情,以及对加拿大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的向往。他的诗歌如《政治家的颂歌》等诙谐风趣,富于嘲讽揶揄。而他描写内心世界的诗歌,如《表面》《北方的溪流》等虽然也以社会讽刺开始,但却超越政治问题而探讨在宇宙进展过程中当代人的生活含义。他的一系列描写加拿大自然风光的诗歌,如《老歌》《湖畔》和《劳伦斯地盾》等,表达了他对加拿大自然及社会文化形成和演变的独到见解。在创作手法上,斯科特力求摆脱加拿大19世纪浪漫主义诗歌的窠臼,提倡新诗、现代诗。他的诗歌语言精练、意象鲜明,比喻也极为独特。讽刺风格随和、机智、温和且深刻。

他的诗歌体现出一种渐进的成熟。20年代以意象诗为主,代表作有《老歌》。30年代的诗倾向现实主义,反映强烈的社会觉悟和责任感,代表作有《序诗》(1945)、《加拿大作家聚会》(1945)。50~60年代的诗作则在风格、形式和思想上更趋成熟,又兼具某些玄学派诗歌的特点,主要诗作有《事件和信号》(1954)、《针眼》(1957)、《签名》(1964)、《诗选》(1966)等。他的文学成就与贡献虽然早就获得普遍认可,但直到生命的最后几年,他才分别以《宪法论文:加拿大法律和政治面面观》(1977)和《弗·雷·斯科特诗集》(1981)获得两次总督文学奖。

斯科特对后辈加拿大诗人影响至深。他的诗歌创作中的一些名篇,如《结了冰花的树》等,至今脍炙人口,常入选文学或诗歌选集。

为您推荐

梵语文学

梵语文学 : 梵语是印度古代主要语言,大致分为吠陀梵语、史诗梵语和古典梵语。梵语文学史也由此分为吠陀时期、史诗时期和古典梵语文学时期。见印度文学。 ..

门罗,H.

门罗,H. : 生于芝加哥一个富有的律师家庭,卒于南美秘鲁阿雷基帕。自幼聪慧勤奋,丰富的家庭藏书为其提供了良好的启蒙教育,熟读西方经典文学作品。先后在芝加哥一所神学院及华盛顿一家修道院学习,于1879年..

《针冷杉之乡》

《针冷杉之乡》 : 作品以一个来自城里的女作家为故事的叙述人,讲述了她在缅因州一个渔村度过的一个夏天以及她的所见所闻。以她与渔村村民对话交流为主线,反映了农村社群个体之间,乡野与城市之间,耕者或..

埃盖洛夫,G.

贝里松,G.

贝里松,G. : 早年立志当教师,就读于师范学校,但是不久即改变志向,开始从事文学创作。他曾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学习艺术和文学史,并长期在西班牙居住。贝里松不但擅长写长篇小说,诗歌和散文也极为出色。长篇小..

《百譬喻经》

《百譬喻经》 : 《百譬喻经》是一部较古老的譬喻经。全经共分10品,每品围绕一个主题讲述10个故事。第1品和第3品讲述婆罗门、王子、商人、园丁和船夫等各种人物崇拜佛陀的事迹,佛陀预言他们将来能成为..

热奈特,G.

热奈特,G. : 生于巴黎。1955年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并留校任教,后成为法国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并在以出版重要文艺批评论著而闻名的伊瑟出版社长期兼任诗学主编。
 热奈特的主要贡献在于叙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