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堡剧评》 :
《汉堡剧评》有2卷,总共104篇。莱辛在1767年5月1日至1768年4月11日担任汉堡剧院的艺术顾问时所撰。莱辛认为戏剧的首要因素是“真实”,剧情要合乎逻辑。他反对过多地在舞台上运用激情,也反对插科打诨,因为这都违背真实。莱辛提出艺术的目的是摹仿自然和生活,他强调艺术的真实而不是细节的真实。他指出:“在剧院里我们不要去管这个或那个角色做了什么,而是具有一定性格的人在特定的环境里将要做什么。”莱辛在此处第一次提出了“性格”这一范畴,其意义与马克思主义美学经常使用的“典型”概念十分接近。事实上,恩格斯所说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正是源于莱辛的这一论断。莱辛反对模仿法国新古典主义悲剧,这是他的自觉市民阶级意识的表现,也反映了当时市民阶级在艺术领域中取得平等地位的要求。莱辛不仅在理论上,而且通过戏剧《萨拉·萨姆逊小姐》和《爱米丽雅·伽洛蒂》的创作实践,摧毁了法国新古典主义戏剧在德国的统治。
莱辛讨论了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净化”说,他指出法国剧作家高乃依把“怜悯”与“害怕”割裂开来理解,在实践上会导致好人绝对好、坏人绝对坏的塑造人物的简单化方法,在效果上亦不能达到真正道德上的提高。“净化”所引起的趋善避恶的效果,不是出于被动的害怕,而是出于主动的认识,这种“净化”是真正的道德上的提高。此外,莱辛还分析了法国新古典主义戏剧错误地从希腊悲剧得出死板的“三一律”的原因:莱辛指出行动的统一是中心,时间和地点的统一都是从属性的,剧作家不能因遵守死板的规则而破坏行动的统一。在戏剧的语言问题上,他反对用矫揉造作的词藻来掩饰内容的空虚。
《汉堡剧评》是莱辛对汉堡民族剧院的实践进行批评和理论探讨的成果。它虽然不是一部系统的戏剧理论著作,但讨论的问题却为德国现实主义戏剧(包括文学)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欧洲美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