柄谷行人 :
生于兵库县尼崎市。早年就读于东京大学经济学专业,毕业后曾任教于日本国学院大学、法政大学和近畿大学,并担任美国耶鲁大学东亚系和哥伦比亚大学比较文学客座教授。
1969年,柄谷行人以有关夏目漱石的评论《意识与自然——漱石试论》,获得日本《群像》新人奖,由此开始了文艺批评家的生涯。其早期著作如《畏惧的人》《意义之病》等,注重从社会历史和个人之关系的角度来解读文学现象,还带有明显的存在主义思想倾向。真正形成自己独自的理论视野和批评风格,是在出版《马克思及其可能性的核心》和《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以后。柄谷行人的文艺批评和理论实践,比较完整地反映了由“后现代思想”逐步转向“知识左翼”批判的演进过程。20世纪90年代以后,柄谷行人借助康德的“整合性理念”,力图重建“共产主义”的道德形而上学理念;在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思想成果。
《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是柄谷行人20世纪70年代中期发表于文艺杂志上的批评随笔的结集。此书由6个章节构成,分别探讨了“风景”、“内面”(内心)、“自白”、“病态”、“儿童”、“结构力”(文学叙事)等现代文学独有观念与方法的形成过程,并从明治20年代的日本和19世纪的西方文学中挖掘出文学现代性的“起源”。这种对文学现代性的解构分析,揭示了日本现代文学的诞生与民族国家建制的同步关系,以及其本身的制度化特征。
《作为隐喻的建筑》初版于1983年,是一部有关解构主义问题的理论著作,集中反映了作者在日本语境下对“解构”问题的独特思考和理论贡献。柄谷行人从西方知识界找到反形而上学的思想家谱系,通过对维特根斯坦和马克思的创造性阐发,提炼出“相对的他者”和“社会性的外部”等重要概念,为日本解构主义批评建立了稳固的理论基础。
柄谷行人的代表作之一《跨越性批判――康德与马克思》初版于2001年。面对20世纪90年代东西方冷战格局的解体,柄谷行人认为有必要重建共产主义。柄谷行人一个重大的理论贡献是在深入研读马克思的基础上提出了“资本-民族-国家”三位一体说。《世界史的构造》是一部关乎资本主义结构性危机和人类未来发展前景的思想性著作。柄谷行人从经济基础入手并以“交换样式”的角度来考察人类社会构成体的历史和结构,从而对资本主义的结构性危机和人类未来发展前景做出了独到的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