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格伦,W.

    兰格伦,W. : 英国诗人。据传是长诗《农夫皮尔斯》的作者。他出生于英国西部赫里福德-伍斯特莫尔文山附近,据说是一个贵族的私生子,一说他的父亲是自由农。他幼年受过经院教育,后来移居伦敦,任教会低级职务。
  《农夫皮尔斯》是一部用中古英语西中部方言写的押头韵的寓言长诗。现存手抄本不下50部,说明当时极受欢迎。这些手抄本可分为3类:A类抄本最短,2,567行,除序诗外,分11节,约写成于1362至1363年;B类抄本是经作者增修过的,7,242行,除序诗外,分20节,约成于1376至1377年;C类又略长,7,357行,分23节,对B本有增有删,约成于14世纪末年。3类抄本中以B类为最完整,成为今天的通行本。
  B本一般分为两部分;第1部分包括序诗和7节,第2部分包括其余13节。序诗用中古文学惯用的梦境和寓意形象的手法,写诗人在一个 5月的清晨在莫尔文山上听着潺潺清泉,不觉入睡。他看到在一片美好的田野里有各式各样的人:农民,各种僧侣,手工业者,商人,骑士,各种艺人,乞丐,无异是14世纪英国社会的一个缩影。田野的一端矗立着真理之塔,另一端是死亡之谷。诗人一面描写这些人物,一面评论。接着他看见从塔里走出一个可爱的女子,名叫"神圣教会",她教导诗人要追求真理,拯救灵魂;又指点给他看"奖赏夫人"要和"虚伪"结婚,许多人附和,惟有"神学"反对。大家争执不下,决定到伦敦去找国王解决。国王主张她和"良心"结婚,"良心"不肯,并揭发她的缺点。国王请来"理智","理智"也坚决要国王惩罚她。"奖赏夫人"得到惩罚,只有郡官去安慰她。国王把"理智"和"良心"留下,供他顾问。
  作者通过这一寓言批判了僧俗各界的寄生性和社会上贿赂公行、追逐财利的现象,肯定了国王的作用,希望他能凭理性和良心治国。
  诗人醒来之后又作了第2个梦,梦见"良心"在布道,许多听众都开始忏悔,包括"七大罪恶"(骄傲、淫欲、嫉妒、恚怒、贪婪、饕餮和懒惰)在内。"希望"吹起号角,成千的人聚集起来要求寻找"真理",但大家都不知道"真理"在什么地方。这时农夫皮尔斯出现,他说他做了50年"真理"的仆人,可以担任向导,但必须先耕完他的半亩地,并分配大家工作。许多人纷纷推托,不肯劳动,他就叫"饥饿"来威胁他们。只有一个妇女代表大部分善良的人愿意跟皮尔斯去寻找"真理"。"真理"这时给他送来一张赎罪券,上面写着"作好事的得永生,作坏事的遭永劫"。一个僧侣否认这张赎罪券有效,引起了争执,皮尔斯一气之下把它撕毁,宣称他从此不为人间幸福苦干,而要把时间全用在祈祷和忏悔上。这时诗人醒来,结束了第2场梦。
  作者在这里仍用寓言的形式说明要获得真理必须首先通过诚实的劳动。他对贫苦的劳动者表示极大的同情,反对怠惰和寄生生活,但他要求劳动者恪守本分,不同意他们要求增加工资。他又认为现世勤劳仍不能导致灵魂的得救。这种思想就引出了全诗的第2部分。
  第 2部分是全诗较弱的部分,充满抽象的神学说教和经院式的辩论。诗人在梦中继续追求真理,看到了3种境界:"善"、"中善"、"上善"。作者对这 3种境界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解释。最初,他认为"善"就是诚实的劳动,"中善"则除此之外还能分散资财,行为仁慈,而"上善"则更进一步要能惩恶。以后,他思想中概括性和宗教神秘成分增加,把"善"解释成为"积极的生活","中善"则是超越"善"而达到"静观""甘贫"的境界,并进一步像耶稣基督那样用"慈心"救世。耶稣基督虽然战胜了反基督的撒旦,但撒旦又降临人世,因此必须有"上善"。"上善"就是"精神权威",以主教和统一教会为代表,在诗中诗人又用皮尔斯来象征"统一教会"。诗人以继续追求的口气结束全诗:"我愿作一香客,走向天涯海角,去寻找农夫皮尔斯。"
  这首长诗写成于1381年英国农民战争前后,作者属于低级僧侣阶层,这两点可以说明本诗的许多特点。长诗提供了一幅封建制度后期英国社会的广阔画面,揭发了僧俗两界的种种腐败现象;作者肯定了劳动人民的正直的品质,展现了他们受欺骗、受压迫的处境,反映了当时广大人民的情绪。评论者认为作者希望改变现状,改造社会、教会和宗教,但不希望革命。他对现存的政教制度,即对国王和教会,仍抱有幻想。他反对教皇,但不反对教会。他反对一切不劳动者(国王、骑士除外),因而竟赞成"强迫劳工法令"。他受宗教教育的影响极深,特别表现在后半部的消极思想和经院式的辩论风格。
  梦幻的形式和寓意的形象,无论在中古骑士文学或宗教文学中都广泛使用,极为通俗,但这并未妨碍此诗有些地方描写的鲜明生动。特别值得称赞的是作品里的现实主义的描写(如关于"七大罪恶"之一的饕餮的描写)以及讽刺的社会批判。由于这部作品的人民性,1381年农民起义前夕起义领袖之一的贫苦教士约翰·保尔在他的号召书里就引用了皮尔斯的名字。此后以农夫皮尔斯为主人公的诗歌、故事直至16世纪仍在出现。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失败后,清教徒作家班扬写的《天路历程》仍采用梦幻寓言形式,显然受这种传统的影响。

为您推荐

莱辛,G.E.

莱辛,G.E. :   德国剧作家、文艺理论家。   寓言、箴言诗和抒情诗创作  莱辛的寓言有90多篇。他先用韵文写寓言,后改用散文。他的寓言于1753年收在《文集》第一卷中,题名为《寓言和故事》。1759年发表用散..

朗吉努斯

朗吉努斯 : 古希腊作家。曾被认为是《论崇高》的作者。《论崇高》是一篇重要的文艺理论论文,它的主要抄本据说是朗吉努斯所著。在很长时间里,人们以为这个朗吉努斯就是公元前 3世纪的希腊演说家和哲学家卡西乌..

莱萨马·利马,J.

莱萨马·利马,J. : 古巴诗人、小说家。年轻时曾参加过反对马查多独裁统治的学生运动。1941至1949年期间担任古巴社会保护最高理事会理事,后任教育部文化局长。1962年成为古巴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兼顾问、古..

莱辛,D.

兰迪瓦尔,R.

兰迪瓦尔,R. : 危地马拉诗人。自幼在神学院学习。1750年成为耶稣会教士。曾讲授修辞学与哲学。在担任圣博尔哈学院院长时,西班牙当局驱逐耶稣会教士,他被迫流亡到意大利的博洛尼亚,从事教育事业,并写了一部怀..

莱维,C.

莱维,C. : 意大利作家、画家。原是医生,后来从事绘画。因积极参加反法西斯运动遭到逮捕,1935至1936年被流放到南方偏僻的农村卢卡尼亚。释放后侨居法国。1943年回国参加抵抗运动。   《基督停留在埃博利》(194..

兰波,A.

兰波,A. : 法国诗人。生于工业小城沙勒维尔。由于父母不和,且家庭生活也比较困难,所以童年时悒郁寡欢。他资质聪颖,15岁就擅长写作拉丁文诗歌,掌握了法国古典诗歌的传统格律。   兰波生当法国历史上动荡不宁的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