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佐尼,A.

    曼佐尼,A. :   意大利作家、诗人、剧作家。1785年3月7日生于米兰的一个贵族家庭,外祖父贝卡里亚是著名的启蒙主义思想家。从小受到启蒙思想的熏陶。1805年前往巴黎居住,受到进步的哲学思潮和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1808年和笃信宗教的恩莉凯塔结婚。两年后皈依基督教,并返回意大利。
  曼佐尼生活和创作的年代,正是意大利遭受奥地利奴役、封建君主实行割据的黑暗时期,争取民族独立、统一和自由的民族复兴运动出现新的高涨。浪漫主义作家采用历史题材借古喻今,歌颂爱国精神,号召人民为争取祖国解放而战斗。曼佐尼的创作体现了意大利浪漫主义的特征,同时,又把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同基督教宣扬的平等、博爱的教义融合在一起,企图以此解决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他是19世纪意大利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
  曼佐尼的早期作品主要是诗歌。16岁时发表的抒情诗《自由的胜利》,采用象征的手法,歌颂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赞扬自由战胜专制。诗歌《里米尼宣言》(1815)号召一切爱国者联合起来,为意大利的复兴而斗争。《一八二一年三月》(1821)歌颂在烧炭党起义中牺牲的战士。5首《圣歌》(1812~1822) 宣扬基督教能够赐予人类崇高的理想、正义和平等。《五月五日》(1821)为哀悼拿破仑的逝世而作,流露出神秘的天命观。
  历史悲剧《卡马尼奥拉伯爵》(1816~1820)以15世纪威尼斯和米兰战争期间发生的真实事件为素材,描写农民出身的卡马尼奥拉屡建战功,被擢升为统帅,最后却成为封建君主政治阴谋的牺牲品。作者指出封建君主的内讧是意大利民族蒙受灾难的祸根。《阿德尔齐》(1822)取材于8世纪法兰克王查理大帝对伦巴第的入侵,谴责异族统治,指出被奴役的人民不能期待侵略者恩赐自由。这两部悲剧也宣扬了基督教教义。
  历史小说《约婚夫妇》(1821~1823)是意大利最重要的浪漫主义作品,描写17世纪西班牙统治下农村青年伦佐和鲁齐娅的遭遇,借以表现19世纪上半叶奥地利奴役下意大利人民的悲惨处境。小说抨击外来侵略者和封建贵族,提出意大利独立和自由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但小说中宣扬依靠基督教实现人的自我完善、神明将造福于人的思想,表明软弱的意大利资产阶级企图用道德感化的方法同封建贵族、教会达成妥协。《约婚夫妇》为意大利历史小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它的影响下,产生了许多表达民族复兴运动理想的优秀历史小说。


  曼佐尼对文艺理论、语言、历史也有精湛的研究,著有《论浪漫主义》(1823)、《论意大利语言》(1845)、 《1789年法国革命和1859年意大利革命》 (1868)等。晚年被任命为参议员,并致力于意大利民族语言的统一,担任意大利王国语言统一委员会主席。1873年 5月22日逝世。
        


  参考书目
 L. Russo, Ritratti e disegni storici: dal Manzoni al De Sanctis, Bari, 1953.
 A.Momigliano, Dante, Manzoni, Verga, Messina, 1955.
 N.Sapegno, Ritratto,di Manzoni,ed. altri saggi, Bari,1966.

为您推荐

曼里克,J.

曼里克,J. : 西班牙诗人。贵族家庭出身。1475年参加伊萨贝尔女王对比列纳侯爵的卡拉特拉瓦战役。1479年在攻打加尔西-穆尼奥斯城堡时阵亡。   曼里克以其《悼念亡父堂罗德里戈》(1476)一诗著名。全诗43节。..

麦克迪尔米德,H.

麦克迪尔米德,H. :   苏格兰诗人。真名克里斯托弗·缪雷·格里夫,就学于爱丁堡大学,做过小职员和记者。是苏格兰民族主义党创建人之一。1925年左右同几个朋友发起"苏格兰文艺复兴"运动,并开始创作。初期,他从苏..

梅赫达,N.

梅赫达,N. : 印度古吉拉特语诗人。出生于农村一个婆罗门家庭。幼年时父母双亡,被哥哥赶出家门,一生穷困潦倒,后成为虔诚诗人。他的作品有长诗《苏达马传》,写罗陀与黑天的爱情;《黑天的到来》是对黑天的颂歌。《春..

曼斯菲尔德,K.

玛耶罗娃,M.

玛耶罗娃,M. :   捷克女作家。出身于布拉格附近一个穷苦的工人家庭。3岁丧父,随母移居工业城市克腊德诺。小学毕业后去布达佩斯亲戚家当女仆,靠自学和上夜校获得知识。曾参加社会主义青年组织的活动,支援克腊..

麦考莱,T.B.

麦考莱,T.B. : 英国历史学家、散文家、诗人。父亲是英国殖民地塞拉利昂总督,废奴主义者。麦考莱自幼博闻强记,18岁时进入剑桥大学。1825年发表《论弥尔顿》一文而成名。从1830年起,多次当选为议员。他积极支持辉..

马雅可夫斯基,В.В.

马雅可夫斯基,В.В. :   苏联俄罗斯诗人。1893年 7月19日生于格鲁吉亚库塔伊西省巴格达吉村。父亲是林务官。1905年革命时曾积极参加罢课和游行。1906年父亲去世,随全家迁往莫斯科,进入莫斯科第五中学,开始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