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_
楚辞:中国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楚辞”这一名称,按其本义来说,是指楚人或楚地的歌辞的意思,表明是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楚辞”的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汉人有时简称它为“辞”,或连称为“辞赋”。又由于楚辞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离骚》,所以后人也有以“骚”来指称楚辞的。如萧统《文选》中的“骚”类、刘勰《文心雕龙》中的《辨骚》篇,就是对整个楚辞而言。从汉代开始,“楚辞”又成为屈原等人作品的总集名。
山带阁注楚辞(语言):训诂书。九卷。清代蒋骥着。从《楚辞》中选取屈原作品,编为六卷。注释征引详博,别择甚精,特别注重考订屈原生平事迹,以定各篇所作时地,用“知人论世”的方法阐明作品内涵,颇多精辟之见,又附《余论》两卷,驳..
楚辞集注(语言):训诂书。十六卷。南宋朱熹集注。包括《楚辞集注》八卷,《楚辞辨证》两卷,《楚辞后语》六卷。《集注》依据王逸本,删去《七谏》、《九怀》、《九叹》和《九思》四篇,增入贾谊的《吊屈原》、《服赋》两篇。分..
楚辞补注(语言):训诂书。十七卷。南宋洪兴祖着。旨在增补王逸《楚辞章句》,先列王注,后附补注,疏通证明。征引广博,保存了汉魏至宋代大量旧说,对《楚辞》所涉典章、制度、名物和词语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考证解释,受到历代楚辞学..
楚辞通诂(语言):训诂书。姜亮夫着。以词组考释为主,分四辑。总为十类:(1)天事。(2)舆地,(3)人事。(4)历史。(5)意识。(6)制度。(7)文物。(8)博物。(9)书篇。⑽词。每类又各分小类。前三辑分别附刊图表、图版。第四辑是词..
楚辞解诂(语言):训诂书。朱季海着。在王逸《楚辞章句》、洪兴祖《楚辞补注》的基础上,根据荆楚、江淮之间的方言、风土、习俗等文献资料和出土文物,从校勘、训诂、谣俗、名物、音韵五个方面,作了比较全面的探索,具有一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