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形式(文学)

民族形式:

各个民族的文学艺术在表现本民族社会生活的长期过程中,逐渐形成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独特的艺术形式。它主要表现在创造文艺作品所使用的艺术手段以及作品的结构、体裁和艺术手法等方面。它适合于反映本民族的社会生活、社会思想的发展,随着文学艺术的发展并不断吸取其它民族形式的优点,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期间,曾提出了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口号,部分作者存在否定民族传统和文学的民族形式的偏向,但是,以鲁迅、郭沫若为代表的新文学奠基人,在学习、借鉴世界各民族进步文化和民族形式的同时,也十分注意对我国几千年来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民族形式的继承与发扬,从而为中国新文学沿着民族化、群众化的方向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石。此后,许多文艺家对文艺的民族形式问题都作了不同程度的探索与贡献。在创作方面,鲁迅、茅盾、巴金、老舍、赵树理等人的小说;郭沫若、艾青、李季、贺敬之等人的诗歌;郭沫若、曹禺等人的话剧以及新歌剧《白毛女》等;鲁迅、茅盾、叶圣陶、郁达夫、朱自清等人的散文创作都在文艺的民族形式方面取得了相当的成就。

为您推荐

工农兵方向(文学)

工农兵方向: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讲话中,根据当时革命斗争和解放区人民群众的需要,总结了“五四”以来新文学运动的历史经验,向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出的革命文艺工作的方向。它要求一切有条件的文艺工作者都要在深..

为艺术而艺术(文学)

为艺术而艺术:近代欧洲文艺家提出的一种文艺观点。它否定艺术的社会作用,认为艺术与政治无关,诱导作家、艺术家回避现实的革命斗争。这种观点最早由法国作家戈蒂埃提出(见其小说《莫班小姐》序言),诗人波德莱尔响应,英国作..

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文学)

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为改革和发展中国戏曲艺术而提出的方针,也适用于其他文艺部门。这是抗日战争时期在陕甘宁边区提出的“推陈出新”口号的进一步发展。主张不同的剧种、流派、形式和风..

第三种人(文学)

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文学)

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1949年7月在北平(北京)召开,7月29日闭幕。大会主要内容是:总结1942年延安文艺整风以来文艺工作的经验;明确新的形势与新的任务;筹备全国性文学艺术界的组织。大会期间,毛泽东、朱德亲临大会..

平剧改革(文学)

平剧改革:指1942年由延安平剧院发起的对旧京剧的改革活动。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工农兵方向的贯彻和新秧歌运动的蓬勃开展,激起了解放区戏剧工作者探索改革各种传统剧种的兴趣和勇气。平剧(即京剧)的改革仅是其中影响最大..

阴谋文艺(文学)

阴谋文艺:指江青反革命集团为推行其“老干部是‘民主派’,‘民主派’就是‘走资派’”的反革命政治纲领而炮制的反动文艺作品。1976年他们为了进一步打倒革命老干部、篡党夺权制造舆论,张春桥便亲自布置“写与走资派作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