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刻印的图书。其特点:(1)字体。明初(洪武至正德)多用软体字;有些仍承袭元末字体刀法。明中叶(嘉靖、隆庆间)大兴摹仿并翻刻宋本之风,字画横平竖直,如方块字,缺乏流利生动的气息。明晚期(万历以来)字体变长方形,略显拙笨,但也有一部分写刻本,特别是安徽、金陵、建阳所刻民间通俗读物,多行书上版,宛转秀丽。(2)纸张。明初本虽犹有用黄、白麻纸的,但以棉纸(南方称皮纸)、竹纸、罗纹纸等为主,官刻、家刻多用棉纸,坊刻多用竹纸;大体上明初、中期棉纸为主,晚期竹纸为主。少数还有用公文纸背面印书的。(3)版式。洪武至弘治,一般都四周双边,大黑口,少数小黑口。经厂本行宽字大,开本也大。从正德起渐起变化,由于仿宋,黑口改白口,版心上刻字数,下记刻工,卷末或序目后多有牌记,万历以来也基本如此。(4)装帧。嘉靖以前多包背装,万历时才逐步改为线装。明代雕印艺术,后期有很大发展,特别在版画和套印上有辉煌的成就。明刻本的显着缺点是校订不精,漏误较多,有的被任意删节,妄改书名,甚至伪造古书,空泛无用的序跋较多。
【参考文献】:
李致忠《明代刻书述略》(文史,第23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