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刻有文字、图画以纪事的碑碣或石壁。也可以广义地叫做碑。分类以叶昌炽*《语石》为最详,共42类。杨殿珣《石刻题跋索引》则分为7类,即:墓碑、墓志、刻经、造像、题名题字、诗词、杂刻。刻石之风行于秦汉,极盛于后汉。逮及魏晋,屡申刻石之禁,南朝继之。隋唐承北朝余风,事无巨细,多刻石以纪之。石刻可以考经证史,有直接史料价值,又提供了研究书法艺术的珍贵实物资料。秦*石鼓文为我国最古之石刻文字(王壮弘《碑帖鉴别常识》[上海书画,1986]、徐自强《石刻学刍议》[文物,1983∶2]则以殷墟出土的商代石簋断耳上的十二字为最古)。西汉前但有纪事之石如*秦刻石(七处)等,至东汉始有碑碣文字。南朝梁元帝时编撰的《碑英》120卷(已不存),开石刻资料有专着之先河。历代着录石刻文字的书很多,大致可分2类。一类仅记目录及后人题跋,如宋赵明诚*《金石录》等;一类是辑录石刻文字,并作考释,如宋洪适(kuò)《隶释》、《隶续》、清王昶*《金石萃编》等最为有名。石刻资料极其浩博,目前尚无汇编之总集。台湾出版的*《石刻史料新编》是石刻着作之丛书,收录比较完备。前述《石刻题跋索引》则是较好的检索工具。
【参考文献】:
马衡《石刻》(考古通讯,1956∶1);徐自强《石刻学刍议》,(文物,19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