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论着。20卷。唐*刘知几(661-721)撰。知几史识超人,见解殊异,供职国史馆,与同僚意见不合,乃感愤而作此书,成于景龙四年(710)。计:内篇10卷,36篇(原39篇,“体统”、“纰缪”、“弛张”3篇在北宋时亡佚);外篇10卷,13篇。内篇论史家体例;外篇述史籍源流与古人修史得失。本着“实录”和“直书”的精神,对唐以前的史书,包括被奉为经典的古代史书从内容到编纂方法,作了全面系统的批评总结。归纳古史为尚书、春秋、左传、国语、史记、汉书6家,统归为纪传、编年2体;把史学辅助科学细分为编纪、小录、逸事、琐言、郡书、家史、别传、杂记、地理书、都邑簿10流。主张史学应脱离文学,提出“史才三长”(史识、史才、史学)的着名理论,对官修史书之弊端,言之中肯。为我国第一部系统的史学理论专着,对后世史学批评、史学史和史书编纂学诸科目的建立影响很大。本书着成后毁誉不一,时人徐坚称赞“为史氏者宜置此于座右也”(《旧唐书》本传),因其笔锋辛辣,观点有悖传统,颇受后世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的非难,甚至其流传亦受影响:一是篇目错乱,《新唐书》称49篇,与今传世之篇数相合,可见内篇中3篇亡佚在《新唐书》之前,且篇目次序已有错乱;二是从元至明中叶,世人知之甚少,《永乐大典》也未收录;三是书中多讹字,虽经明清学者整理,亦难复旧观。本书宋版流传极罕。明嘉靖十四年陆深得宋本据以校刊,称“蜀刻本”。万历五年(1577)张之象据宋本校正重刻(中华书局1961年影印)。万历以后,校刻注释渐多,有明李维祯、郭孔延《史通评释》、王惟俭《史通训故》、清黄叔琳《史通训故补》等相继问世。清浦起龙《史通通释》吸取以上三书之长,在贯通全书的基础上,注释比较翔实,为较好的注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出版浦注校点本,附陈汉章《史通补释》、杨明照《史通通释补》、罗常培《史通增释序》。此外,新出专着有今人吕思勉《史通评》(商务,1934),程千帆《史通笺记》(中华,1980)、张舜徽《史学三书平议》(中华,1983)。
史通➀
史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