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典籍总汇。又名“大藏”、“藏经”、“三藏圣教”、“众经”、“经藏”等。以藏称经,谓其能包蕴无量法义。释迦牟尼时期,他的言教并未形成文字。逝世后次年,由弟子举行初次结集,据说已会诵出经和律。当时虽只是口口相传,仍未形诸文字,但大约开始逐渐形成某种较为固定的形态。初期的佛典形态有所谓“九分教”,后渐形成“十二品经”,进而形成经藏、律藏、论藏等“三藏”。在大乘佛教与密教时期,又出现许多大乘经典与密教经典,分别被称作“菩萨藏”与“密藏”。藏印度佛教没有统一的组织相适应,印度也没有正式形成统一的大藏经,各地的部派各自传习自己的经典。印度的佛典最初用各地的俗语写成,后混合梵文和巴利文的经典逐渐增多,占压倒优势。随着佛教向东南亚、中亚、东亚的流传,各地均用本地文字转写或翻译印度佛典,出现了各种文字的大藏经。现较为重要且较系统、完整的传世大藏经有3种:(1).*汉文大藏经,包括翻译与中国撰述两部分。翻译部分主要译自印度各种俗语、梵文、巴利文、各种中亚古代语言及藏文,比较系统地保存了印度佛教各派别的典籍,内容以大乘为主,兼蓄小乘,显、密并收。撰述部分则保存了大量中国各历史时期的史料。(2).*南传大藏经,用巴利语传习,比较完整地保存了小乘南传上座部一派的典籍。(3).*藏文大藏经,包括翻译与撰述两部分,翻译部分主要译自梵文、汉文及各种中亚古代语言。内容虽不如汉文大藏经丰富,但保存印度佛教后期着作较多。撰述部分保存了不少藏蒙学者的着作。传世的*蒙文大藏经、*满文大藏经、*傣文大藏经、*西夏文大藏经(残本)均由上述3种大藏经衍生。目前我国、印度、尼泊尔等地还保存不少梵文原本佛典及部分各种中亚古代语言佛典的残本,但因残缺较多而不能形成完整的大藏经。近代以来,大藏经中的不少经典被翻译成日、英、德、法、意等各种语言。大藏经是研究佛教与东方古代文化的宝库。
大藏经➀
大藏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