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雄(前 53—后 18)

扬雄(前 53—后 18):
西汉学者、教育家。字子云,蜀郡成都(今属四川)人。少从严君平学,不为章句,博览群书,训诂通而已。口吃不善言谈,沉默而精思。年四十余,游京师,以文才为大司马王音门下史,后荐于朝。成帝时为黄门给事郎,王莽时校书天禄阁,官至大夫。以诗赋著称,早年作《反离骚》、《甘泉赋》、《河东赋》等,以讽劝汉帝。后研数学、天文。续《苍颉篇》编成《训纂篇》,为中国早期蒙学教材之一。时有学者从其游,得其传者有侯芭等。其学把“玄”作为万物的根源和变化动力。批判老庄“绝仁弃智”的“无为”思想。推崇儒家以礼乐教化治世的主张。提出人性“善恶混”的主张,“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气也者,所以适善恶之马也与”(《法言·修身》)。从而极高地估计教育的作用,认为通过教育可以“铸造人”;通过学习和修身可以成圣。“晞骥之马,亦骥之乘也;晞颜(渊)之人,亦颜之徒也”。进而亦充分肯定教师的作用。“一卷之书,必立之师”。“务学不如务求师,师者,人之模范也”(《法言·学行》)。指出教师不仅须博学尤其在德行上应成为人的表率。教育或学习的目的,在“求为君子”。提倡多闻多见,“多闻则守之以约,多见则守之以卓”(《法言·吾子》)。在学习态度与方法上主张“学以治之,思以精之,朋友以磨之,名誉以崇之,不倦以终之”(《法言·学行》)。强调“强学而力行”。说:“天下有三门:由于情欲,入自禽门;由于礼义,入自人门;由于独智,入自圣门”(《法言·修身》)。著有《大玄》、《法言》、《方言》等;明人辑有《扬子云集》。清人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国六朝文》收其赋箴等四卷。

为您推荐

任延(公元 5—67)

任延(公元 5—67): 东汉官员。字长孙,南阳宛(今河南南阳市)人。十二岁学于长安,为太学诸生,通晓《诗》、《易》、《春秋》,颇有名声,太学号称“任圣童”。更始元年(公元 23 年)任会稽都尉,时年仅十九岁。到任后,礼贤下士,聘请贤人董..

卫飒

卫飒: 东汉官员。字子产,河内脩武(今河南获嘉)人。家境贫寒,随师求学,常受人雇佣以维持生计。王莽执政时任州宰。建武十五年(39)任桂阳太守。以地处僻远,不知礼仪法制,就任后兴办学校,推进教化,又制定婚姻之礼。仅一年间,郡内风俗..

钟兴

钟兴: 东汉经师、学官。字次文,汝南汝阳(今属河南)人。少时拜名儒丁恭为师,习《公羊严氏春秋》。丁恭举荐其学行高明,光武帝召见,问以经义,应对甚明,为帝所称善,任郎中、左中郎将。受诏正定《春秋》章句,删其 重复之处,以教授..

翟方进(?—前 7)

朱浮

朱浮: 东汉官员。字叔元,沛国萧县(今属安徽)人。年少有才能,随光武帝平定天下,以军功任大将军,封舞阳侯。入朝为执金吾、太仆。数次上书议论时政。认为太学是礼义之宫,教化由此而兴,故应着力兴办。博士之官为天下宗师,必须广求..

欧阳地余

欧阳地余: 西汉学官。字长宾。千乘(今山东高青东)人。欧阳高之孙,世传今文尚书学“欧阳学”。宣帝时,以太子中庶子授太于,后为博士,参加石渠阁经学会议。元帝即位,为侍中,至少府。曾以廉洁戒其子:“我死,官属即送汝财物,慎毋受。..

刘昆(?—公元 57)

刘昆(?—公元 57): 东汉经师、学官。字桓公,陈留东昏(今河南兰考)人。西汉宗室后代。少时习礼仪。平帝时,受施氏《易》于戴宾。能弹琴,知乐理。教授弟子常有五百余人。每逢春秋行飨射礼时,备列典仪,仿行古礼,县令也率吏属前来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