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攀龙(1562—1626)

高攀龙(1562—1626): 明学者,教育家。字存之,别号景逸,无锡(今属江苏)人。万历进士,官至左都御史。因反对魏忠贤被削籍为民。后拒捕自杀。为人操履笃实,为学者所宗。与顾宪成共同主讲东林书院长达二十八年,为东林学派主要代表。重视人才,认为“政事本于人才,舍人才而言政者,必无政”(《高子遗书》卷一)。人才由学校培养,而学校能否培养出有决断之勇的“持衡国是者”、有真才实学的“实心任事之臣”等,则又本于学术。“学术正则心术正,心术正则政事正”(同上)。而学术之正与不正又须通过讲学,明辨是非。故积极组织东林书院讲会,一年一大会,一月一小会。其学继承程朱,他所肯定的正学,即“尊六经”、“崇程朱”。“删述六经者,孔子也。传说六经者,朱子也”。“孔子之学,惟朱子为得其宗,传之万世而无弊。孔子集群众之大成,朱子集群儒之大成”(《高子遗书》卷三)。但对陆王亦有所取。持“格物穷理”说,认为“有物必有则,则者至善也。穷至事物之理,穷至
于至善处也”(《明儒学案·东林学案一》)。亦肯定“良知说”,认为“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良知也,因其已知而益穷之,至乎其极,致良知也”(同上)。强调人由学而成才,说:“人不患无才,识进则才进;不患无量,见大则量大,皆得之于学也”(同上)。力倡学者勤于学,师者严于教。“夫学未有不勤而成功,师未有不严而教行”(《高子遗书》卷八)。还主张负有教育重任之地方长官,须“朔望临学宫,必以圣贤明训诸生。教诲俊秀之士,必令读《四书》、《五经》、《小学》、《近思录》、《性理纲目》,以端其心术,正其识见,为国家有用人才”(《高子遗书》卷七)。重实行,“学问不贵空读,而贵实行”。“讲学者,讲其所行也;不行则讲而已,非学学也”。指出“学问通不得百姓日用,便不是学问”(《高子遗书》卷一)。在修养上,强调“居敬”、“静坐”,使精神收敛,杂念自除,达到“复性”的目的。著有《高子遗书》。

为您推荐

高攀龙(1562~1626)

高攀龙(1562~1626) : 明代文学家、政治家。字存之,又字云从、景逸。无锡(今属江苏)人。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授行人。上书指责"陛下深居九重",被贬谪为揭阳县典史,又逢亲丧家居,30年不被起用。在此期间,他与顾宪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