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颙(1627—1705)

李颙(1627—1705): 清学者、教育家。字中孚,号二曲,学者称二曲先生。陕西盩厔(今周至)人。幼贫不能从师,乃自习经书,博览子史,兼及九流释道之书。以理学倡关中,从学者甚众。康熙间,南行至常州、无锡、靖江等地讲学。后归陕主讲关中书院。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科,以疾坚辞。其讲学甚为时人推崇,与李因笃、李柏并称“关中三李”,又与孙奇逢、黄宗羲称清初三大儒。其为学,以悔过自新、明体适用为宗。其论士为人,强调“不失耻心”,坚贞气节。认为人材之兴起,在于当政者倡明正学,故匡时第一要务,即是讲明学术。以为“立人达人”、“移风易俗”、“拨乱返治”,全在讲学。而其所谓讲明学术,又以提醒人之善心为内容。其主张则折衷程朱、陆王。以陆王之言,为“醒人心”的理论根据;而以程朱之言,为实施明善的方法。谓“先立乎其大,致良知以明本体;居敬穷理,涵养省察以做工夫”。又力主“默坐澄心,体认天理”,要人时时反躬自讼,以求自得。其教人,除《四书》、《五经》、《性理》及史、子、文辞、律令、舆地之外,还主张研究“礼乐兵刑,赋役农屯”,又及“泰西水法”等实用学问,以实学来代替“凭空踏虚,高谈心性”的俗学。坚持选择以有益于身心、有利于生产、有补于治国的实用知识教育弟子。为清代复兴关学的学者之一。著有《四书反身录》、《二曲集》等。

为您推荐

徐乾学(1631—1694)

徐乾学(1631—1694): 清初学官、经学家。字原一,号健庵,江苏昆山人。顾炎武外甥。康熙进士,历任内阁学士、左都御史,刑部尚书等。曾任《大清一统志》、《清会典》副总裁,《明史》总裁官。又教习庶吉士,典会试。笃志经学,宗程朱..

清高宗(1711—1799)

清高宗(1711—1799): 即爱新觉罗·弘历。清代皇帝。清世宗(即雍正帝)第四子。年号乾隆,史称乾隆帝。自幼聪敏,读书宫中。六岁能背《爱莲说》。又学射、火器。深得康熙帝欢心在位期间,勤于政务。六次南巡,所到之处,常召诸生试诗..

朱用纯(1617—1688)

朱用纯(1617—1688): 明清之际教育家。字致一,自号柏庐,江苏昆山人。康熙间,坚辞不应博学鸿儒科,居乡间教授生徒。治学宗程、朱,提倡知行并进。恐学者空言无实,提出为学必修德、徙义、改过,三者交勉,方可日进。强调读书要植品制..

汤斌(1627—1687)

清世宗(1678—1735)

清世宗(1678—1735): 即爱新觉罗·胤禛。清代皇帝。清圣祖(康熙帝)第四子。年号雍正,史称雍正帝。初封雍亲王。得隆科多、年羹尧之力,取得帝位。对其兄弟及康熙朝旧臣,或加禁锢,或予贬逐。屡兴文字狱,如雍正三年(1725)江景祺之狱..

黄宗羹(1610—1695)

黄宗羹(1610—1695): 明清之际思想家、史学家、教育家。字太冲,号南雷,学者称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其父黄尊素为东林名士,天启年间,被宦官魏忠贤杀害。崇祯初,为国事家仇,进京为父讼冤,后积极参加反宦官活动。明亡,清军南下,他..

朱耷(1624,或 1626—1705)

朱耷(1624,或 1626—1705): 清画家、诗人。又称“八大山人”。南昌(今属江西)人。明宗室。明亡后,一度为僧,并做过道士。书法得力于钟繇、王羲之、献之、颜真卿等。纯朴圆润,无明人习气。狂草亦怪伟,自成一家。尤擅绘画,山水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