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震(1723—1777): 清学者、教育家。字东原,安徽休宁人。自幼家贫,勤奋好学。十岁时就傅读书,过目成诵。塾师授《大学章句》,曾反复质疑。年十六七,精研注疏,实事求是,不主一家。十八岁随父客南丰,课学童于邵武。二十岁返乡,既教且学。从婺源江永游,学礼经、算学、舆地、音韵、文字之学。二十九岁受汪梧凤之邀,赴汪氏私宅“不疏园”教其子弟,同时受邀的著名学者有江永、郑牧、程瑶田等,使该处成为经学家活动中心和皖派朴学发祥地。三十三岁入京,以学问名一时,纪昀、钱大昕、王昶、朱筠等名儒先后往访。后于纪昀、王安国家任塾师,好学之士登门求教不绝。四十岁成举子。四十八岁讲学于山西泰阳书院,五十岁主讲浙东金华书院。五十一岁入四库全书馆任纂修。五十三岁会试不第,奉命参加殿试,赐同进士出身,授翰林院庶吉士。后一直致力《四库全书》编纂,任职五年,积劳成疾,卒于任上。一
生致教重学,著名弟子有专于音韵训诂的段玉裁、王念孙;精于测算的孔广森;娴熟典章制度的任大椿等。认为“有血气,斯有心知”(《原善》卷上),肯定自然万物是认识本原,先有天地自然后有人之认识。反对程朱理学分气质之性和义理之性及“心是理、理是心”的主张,提倡“理存于欲”,应“就事求理”,“以学求理”。认为后儒求索的“理”无异酷吏的“法”,“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与某书》)。强调“下学上达”,由字通辞,由辞通道,以训诂考据为治学根基。主张学贵于精,举一反三。倡导自得自化,“贵其化,不贵其不化。记问之学,入而不化者也”(《孟子字义疏证》)。教学推崇“交相师”,称“古之所谓友,固分师之半”,“原有相师之义”。毕生著述、校勘之作近五十种,自认“生平论述最大者,为《孟子字义疏证》一书”(段玉裁《戴东原先生年谱》)。其他有《原善》、《诗经二南补注》、《尚书义考》、《大学补注》、《九章算术》、《水经注》等。
- 欢迎来到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