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震(1723—1777)

戴震(1723—1777): 清学者、教育家。字东原,安徽休宁人。自幼家贫,勤奋好学。十岁时就傅读书,过目成诵。塾师授《大学章句》,曾反复质疑。年十六七,精研注疏,实事求是,不主一家。十八岁随父客南丰,课学童于邵武。二十岁返乡,既教且学。从婺源江永游,学礼经、算学、舆地、音韵、文字之学。二十九岁受汪梧凤之邀,赴汪氏私宅“不疏园”教其子弟,同时受邀的著名学者有江永、郑牧、程瑶田等,使该处成为经学家活动中心和皖派朴学发祥地。三十三岁入京,以学问名一时,纪昀、钱大昕、王昶、朱筠等名儒先后往访。后于纪昀、王安国家任塾师,好学之士登门求教不绝。四十岁成举子。四十八岁讲学于山西泰阳书院,五十岁主讲浙东金华书院。五十一岁入四库全书馆任纂修。五十三岁会试不第,奉命参加殿试,赐同进士出身,授翰林院庶吉士。后一直致力《四库全书》编纂,任职五年,积劳成疾,卒于任上。一
生致教重学,著名弟子有专于音韵训诂的段玉裁、王念孙;精于测算的孔广森;娴熟典章制度的任大椿等。认为“有血气,斯有心知”(《原善》卷上),肯定自然万物是认识本原,先有天地自然后有人之认识。反对程朱理学分气质之性和义理之性及“心是理、理是心”的主张,提倡“理存于欲”,应“就事求理”,“以学求理”。认为后儒求索的“理”无异酷吏的“法”,“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与某书》)。强调“下学上达”,由字通辞,由辞通道,以训诂考据为治学根基。主张学贵于精,举一反三。倡导自得自化,“贵其化,不贵其不化。记问之学,入而不化者也”(《孟子字义疏证》)。教学推崇“交相师”,称“古之所谓友,固分师之半”,“原有相师之义”。毕生著述、校勘之作近五十种,自认“生平论述最大者,为《孟子字义疏证》一书”(段玉裁《戴东原先生年谱》)。其他有《原善》、《诗经二南补注》、《尚书义考》、《大学补注》、《九章算术》、《水经注》等。

为您推荐

阴承方(1715—1790)

阴承方(1715—1790): 清教育家。字静夫,号克斋,福建宁化人。屡应乡试不中,居贫,自力 于学。与福建诸学者来往讲学甚密,以朱子为宗。有问学者,先教以《小学》、《近思录》。重道德教育,认为读书学习目的在于做圣贤。主张知行..

黄永年(1698—1751)

黄永年(1698—1751): 清学者。字静山,号崧甫,江西广昌人。乾隆进士,任刑部福建司主事。甘肃平凉府知府。喜奖掖后进。反对八股,认为“帖括溺人”,“无一字取益身心”。要求书院山长为培养“读书种子”、“人物种子”,宜讲明先..

王鸣盛(1722—1797)

王鸣盛(1722—1797): 清学官、考据学家。字凤喈,号礼堂,又号西沚居士。江苏嘉定(今属上海市)人。乾隆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撰侍读学士,充福建乡试正考官,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少从沈德潜学诗。又从惠栋治经。通经学,善诗文..

牛运震(1706—1758)

陆燿(1722—1785)

陆燿(1722—1785): 清官员。字朗夫、青来,江苏吴江人。乾隆十七年(1752),举顺天乡试,历官登州知府、湖南巡抚。其时岳麓、城南两书院,肄业者多,经费不足。他出其积蓄,助为膏火。一生关心教化,重视书院建设。认为书院作育人才,当以..

惠栋(1697—1758)

惠栋(1697—1758): 清经师、考据学家。字定宇,号松崖,江苏吴县人。其曾祖惠有声即通晓儒学经典,“以九经教授乡里”,传祖周惕、父士奇,他笃守家学,曾为县学生员,不事科举,淡于仕宦,一生以著述讲学为业。曾搜集汉儒经学、各家野史..

童能灵(1683—1745)

童能灵(1683—1745): 清学者、教育家。字龙俦,号寒泉。福建连城人。贡生,屡辞博学鸿词之荐,叠举优行未赴。早年访学鳌峰书院、泉州莲花峰,中年居武夷山,晚年回故乡冠豸山讲学著述,主讲漳州芝山书院,平生谨守程朱家法,认为朱熹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