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思邈(581—682)唐道

孙思邈(581—682)唐道: 教学者、医学家。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少年好学,善谈《庄》、《老》及百家之说,并好释典。自幼多病,耗尽家产,故早年立志从事医学与长生之术。曾长年隐居于太白山、终南山等,终身不仕,著述传学。学识广博,尤精医学,后世尊为“药王”。盂诜、卢照邻等师事之。尝为照邻言养性之要,谓养性必先知自慎,而慎以畏为本,“士无畏则简仁义,农无畏则堕稼穑,工无畏则慢规矩,商无畏则货不殖,子无畏则忘孝,父无畏则废慈,臣无畏则勋不立,君无畏则乱不治。是以太上畏道,其次畏天,其次畏物,其次畏人,其次畏身”(《新唐书·本传》)。著作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摄养枕中方》、《福禄论》、《保生铭》、《存神炼气铭》和《会三教论》等。

为您推荐

陶弘景(456—536)南朝

陶弘景(456—536)南朝: 齐梁道教学者,医学家。宇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出身士族。幼好学,九岁遍读儒家经典,十七岁以才学闻名。在齐任诸王侍读、奉朝请等职。齐永明十年(492),退隐茅山修道,自号华阳隐居。开设道馆,招聚徒..

怀海(720—814)

怀海(720—814): 唐代僧人。俗姓王,福州长乐(今属福建)人。依慧照出家。后参学于马祖道一。道一卒,便往新吴(今江西奉新)百丈山传讲禅学,世称“百丈禅师”。每逢讲法毕,大众已出,却唤回问“是什么?”以提醒学人反省,此法被称为“百..

陆修静(406—477)南朝

陆修静(406—477)南朝: 宋道士。字元德,吴兴东迁(今属浙江)人。出身土族,笃好文籍,旁究象纬,通辟谷之术,乃弃家修道。宋文帝元嘉末(453)被请入宫讲经说法,后南游至庐山建观。宋明帝即位,召迎之建康。居北郊天印山崇虚馆著述讲授。..

慧能(638—713)

安世高

安世高: 东汉末僧人。名清,以字行。原安息国太子,父死,让国与叔,出家为 僧,博综经藏,尤精小乘佛教阿毗昙学说和禅法理论。汉桓帝建和初年(147)经西域至洛阳译经,为佛经汉译的创始人。先后译出《安般守意经》、《阴持入经》、..

寇谦之(365—448)北魏

寇谦之(365—448)北魏: 道士。字辅真。上谷昌平(今属北京市)人。少修张鲁之术,历年无效。后从成公兴入嵩山修道。神瑞二年(415)自称受太上老君授天师之位,赐《云中音诵新科之诫》二十卷。遂“清整道教”。在魏太武帝支持下,提..

神秀(606—706)

神秀(606—706): 唐代僧人。中国佛教禅宗北宗创始人。俗姓李,汴州尉氏(今属河南)人。早年博览经史。唐武德八年(625)在洛阳天宫寺受具足戒。五十岁时,至蕲州黄梅县双峰山东山寺见弘忍,服劳六年以求法。得忍器重,命为上座,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