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颐(1033—1107)

程颐(1033—1107): 北宋理学家、教育家。字正叔,学者称伊川先生。洛阳(今属河南)人。曾和兄程颢学于周敦颐,并为北宋理学的奠基人,世称“二程”。后入太学受教于胡瑗,得胡瑗赏识,授以学职,同学吕希哲尊他为师。二十六岁举进士不第,从此绝意仕途,专以讲学传道为己任。哲宗元祐元年(1086),任崇政殿说书,为哲宗老师七年。后因“元祐党案”,两次被差出管西京国子监,又两次被贬流放。晚年又回洛阳讲学。一生讲学达五十年,从学者甚众。提出“理”(亦称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本,“万物皆是一理”。认为无形之理或道存于有形之物中,断言日用生活中有以“三纲五常”为内容的“天理”、“道”之存在,“道外无物,物外无道,是天地间无适而非道也。即父子而父子在所亲,即君臣而君臣在所严,以至为夫妇、为长幼、为朋友,无所为而非道,此道不可须臾离也”(《遗书》卷四)。这种不可须臾离之“道”或“理”,与“命”、“性”、“心”相通,“在天为命,在人为性,论其所主为心,其实只是一个道”(《遗书》卷十八)。“性即理也,所谓理,性是也”(《遗书》卷二十二)。“性即理”说肯定了人性本源之善,而把人之不善归之于“才”,“性无不善,其所以不善者,才也”(《程氏外书》卷七)。而“才”又与生来禀受之“气”相关,“气清则才善,气浊则才恶。禀得至清之气生者为圣人,禀得至浊之气生者为恶人”(《遗书》卷二十二)。恶人易为私欲引诱,直至为恶而忘“理”。认为“理”与“欲”是对立的,但人之才气的善恶,是可以变移的,故教育的任务在“变化气质” “存天理,灭人欲”;目的在“学为圣人”。提出“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遗书》卷十八)。“所谓敬者,主一之谓敬;所谓一者,无适之谓一”(同上)。即心有所主,心境宁静。而欲达到“一”的心理状态,“只是严肃整齐”,“收敛身心”。此是人道之本。认为“致知在格物”。“格犹穷也,物犹理也”。格物即“穷其理”。凡“读书讲明义理”,“论古今人物别其是非”,“应接事物而处其当”,皆是穷理的方面。主张循序积累。“所务于穷理者,非道须穷尽天地万物之理;又不道是穷得一理便到,只是积累多后自然见去”(《遗书》卷十五)。但他又认为“(理)非外铄我也。因物有迁,迷而不知,则天理灭矣,故圣人欲格之”(《遗书》卷二十五)。强调“不求于内(道)而求于外(文章),非圣人之学也”;“不求于本(理),而求于末(名物训诂),非圣人之学也”(同上)。主张内求知识义理。“致知在格物,格物之理,不若察之于身,其得犹切”(《遗书》卷十)。极力维护纲常名教,反对寡妇再嫁,所谓“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遗书》卷二十二)。他和兄颢的学说,为朱熹所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著作经后人编为《遗书》、《文集》、《经说》等,收入《二程全书》。

为您推荐

王雱(1044—1076)

王雱(1044—1076): 北宋学者、学官。字元泽,抚州临川(今属江西抚州)人。王安石之子。博学多才,未冠已著书数万言。治平进士,调旌德尉。熙宁四年(1071)除太子中允,崇政殿说书,擢天章阁侍制兼侍讲。受诏协助其父训释《诗》、《书》..

李觏(1009—1059)

李觏(1009—1059): 北宋学者、教育家。字泰伯,南城(今属江西)人。家境清贫,应试不中,以教授为业,从学者常数十百人。皇祐初,范仲淹荐为太学助教,后为直讲。因创盱江书院,学者称盱江先生。哲学上主张“阴阳二气会合”而生万物的唯..

曾巩(1019—1083)

曾巩(1019—1083): 北宋文学家。字子固,“唐宋八大家”之一。建昌府南丰(今属江西)人。学者称南丰先生。少警敏,援笔成文,欧阳修一见奇之。嘉祐进士。从李觏学,尝奉召编校史馆书籍,迁馆阁校勘,集贤校理,实录检讨官,整理校勘《战国..

程颢(1032—1085)

颜复

颜复: 北宋学官。字长道,彭城(今江苏徐州)人。颜渊四十八世孙。嘉祐中,诏访遗逸,试中书第一,赐进士,为校书郎。熙宁中任国子直讲,不久落职。元祐初召为太常博士,兼崇政殿说书,进起居舍人兼侍讲。后历官中书舍人兼国子监祭酒。在..

范镇(1008—1089)

范镇(1008—1089): 北宋学官。字景仁,华阳(今四川成都)人。少受学乡先生庞直温。薛奎守蜀,召入幕府与子弟讲学。举进士第一。调新安主簿,荐国子监直讲,迁起居舍人知谏院。神宗立,为翰林学士兼侍读,知通进银台司。哲宗时,累封蜀郡..

司马光(1019—1086)

司马光(1019—1086): 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历官国子直讲、直秘阁开封府推官、知谏院、天章阁待制兼侍讲、龙图阁直学士。神宗立,擢为翰林学士。他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