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淳(1159—1223): 南宋教育家。字安卿,世称北溪先生。漳州龙溪(今属福建)人。两度从学朱熹。绍熙元年(1190),朱熹知漳州,往学,朱授以“根原”二字,意谓”凡阅义理,必穷其原”。庆元五年(1199),再谒朱熹于考亭,朱勉以“下学之功”。从此为学益力,颇重训诂以彰明义理,著《北溪字义》,集程朱理学基本范畴训释之大成。学术上,在朱门与黄榦齐名。嘉定九年(1216)讲学于严陵郡庠,成《严陵讲义》,集中反映了他的教育思想,但所论多株守师训。认为天理或道,“不外乎人生日用之常”。“在心而言,则其体有仁义礼智之性,其用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情。在身而言,则其所具有耳目口鼻四肢之用,其所与有君臣、父子、夫妇、友弟、朋友之伦”。其他人事,大至礼乐刑政,微至起居言动,“莫不各有当然一定不易之则,皆天理自然流行著见,而非人之所强为”(《严陵讲义》)。所谓一本而万殊,万殊而一本,皆是天理之体现。由于人人都禀得此天理而虚灵不昧,故谓之“明德”。学者之所以为学,无非讲求践履此天理、明德。“其大要不过曰致知力行而已。致者,推之而至其极之谓。致其知者,所以明万理于心而使之无所疑也。力者,勉焉而不敢怠之谓。力其行者,所以复万善于己而使之无不备也”(同上)。指出致知、力行,不能截然分为两事,譬如目视足履,互相接应,互相交进。“知之明则行愈达,而行之力则所知又益精矣”(同上)。强调要达到致知、力行目的,必须主敬,“提撕警有此心,使之常惺惺”。此外要“奋然立志”,克服“安常习故”;要虚心以求实见,克服“偏执自主”。然后循序而进,先读《大学》,次读《论语》、《孟子》,再读《中庸》。在读书方法上,主张“毋过求、毋巧凿、毋旁搜、毋曲引”,“平心以玩其旨归,切己以察其实用”(同上)。抨击陆学“全是禅宗宗旨”,斥其“不由穷理格物,而欲径造上达之境,反托圣门以自标榜”。嘉定十年(1217),以特奏恩,授迪功郎、泉州安溪主簿,未上任而殁。著有《北溪字义》、《严陵讲义》、《北溪文集》。
- 欢迎来到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