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日本东京千代田区的东北部,其神保町一带为各种书店的聚集地。
该书店街形成于1877年,如今拥有130余家书店书铺,因其中售旧书的占了绝大多数,据说其旧书量占到全日本的三分之二左右,故又有“旧书街”之称。这一带在德川幕府的第五代德川纲吉时期(统治于1680-1708年)始开办文化教育事业,创设了“昌平黉”(今东京大学的前身),逐渐成为“江户学问的中心地”。到了明治时期,此地的学校逐渐增多,至今仅大学就有东京大学、明治大学、日本大学等8所。随着学者学子的增多,书店也越来越多,成为“文化人荟萃之所,爱书人挥金之地”(黄天《东京的神田书祭》)。
相传,今樱花路上的“有斐阁”为此地最早的旧书店。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更多达110余家。
中国知名人士如周恩来、鲁迅、周作人、郁达夫等都曾到此访书。在战争期间,该书店街的书业活动也遭到摧残,濒临危机。
战后初期,旧书源和新书量仍很少,营业受到限制。
以后逐渐复苏,并趋于繁荣。在业务方式上开始创意。如着名的高山书店就开创了利用店存旧书丰富的优势,主动为作家学者提供书源服务的先例,受到檀一雄(1912-1976,小说家)、海音寺潮五朗(1901- ,历史小说家)等人的欢迎和信赖。
后来发展成为受理已故作家所遗藏书的终结并流通业务。同时,众多书店在营销方向上形成各自特色,如崇文庄专销国外社会科学和文学书籍,松村书店专销国外美术图书,而东方书店(店刊为《东方》)、内山书店(店刊为《中国图书》)、燎原书店(店刊为《燎原》)、中华书店、山本书店、海风书店、亚东书店、满江红书店等,则主要代销、发行并出版汉文或有关中国的书刊,其店刊既登书评,又刊书目,评价和传播有关的书业信息。此外,书店同学府图书馆的业务来往也空前密切,不少大学即通过神田旧书店大量购进旧书,建设馆藏。为了统筹国内旧书的搜购和国外旧书的进口,还成立了“日本旧书籍协会”,并于1970年在东京举办了“世界旧书业者协会大会”,吸引了许多国家的旧书商携货莅会,当场出售,极一时之盛。
如今,神田书店街以其货源丰富、价廉物美的业务优势和国际着名的知名度,成为东京重要的人文景观,令东西方人士流连忘返:“沿街走去,只见招牌林立,各具特色的书店一家紧挨着一家,选购图书者人头涌涌。这里新旧书籍之丰富,动辄以千万册计……。
在神田那些林林总总的书店中,有的专卖新书;有的专卖古旧书;有的新旧书籍兼营。有的是综合性书店,店内按书籍性质分成类别,分设柜台;有的是专业性书店,专营某一方面的书籍,比如专营佛学着作、刊物等。
有的拥有七、八层甚至十几层楼房,有的则属小铺小档的‘夫妻店’。
所有的书店都开架售书,读者尽可自由自在浏览各色书籍。在神田书店街,几乎每周都有‘书祭’活动,即我们所说的‘书籍展销’。”(周镇宏《日本书刊市场大观》,载《现代人报》1991年3月12日)而每年11月与“日本文化日”相伴举办的“神田书祭”则更是盛况空前,在持续一周的书祭期间,该书店街串灯结彩,陈书空场。各书店联合推出的旧书总数达三四十万册之多,可吸引数十万人到此淘书。其书则“以普及、实用和大学参考用书为主,其中如各类词典、历史图集、摄影图集、小说和社会科学的参考用书为多”(《东京的神田书祭》),而专业性的学术论着则较少。神田书店街除有一两个门面的书铺小店外,至今已开始矗立起若干高大建筑的大型书店,其营销手段也有重要革新。
如1973年建成的“书泉”即是拥有地下一层、地面八层的大型现代化书店,当时可存书65万册,雄踞一时;1981年落成的“三省堂”,原是一家有百年历史的传统老铺,如今成为拥有八层高楼的新型书店,可容书100万册;而“神田古书中心”则是一幢九层大楼,按层分类出售音乐、美术、哲学、教育等学科的旧书。该书店街每月还出版一种小型杂志《书之街》,彩色封面,图文并茂,专门介绍当地书店和有关图书的知识掌故。因此,陈平原认为“到过东京的读书人,大概都逛过神保町书肆街,就好像读书人到北京非逛琉璃厂不可一样。……令我感触最深的,一是书店的读书氛围,二是书店的广告宣传”(《书卷多情似故人》),雅方认为该书店街的容存量和出售额,“可以同巴黎着名的塞纳河畔旧书店街相媲美,因而在国外藏书家中也享有一定声誉”(《漫话东京·神田书店街》),而黄霖则总结道:“除图书馆外,东京最好的读书去处是书店。”(《叹为观止的书市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