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原是由陆费逵、欧阳溥存等人编的《中华大字典》。
该字典是继《康熙字典》之后产生的又一部大字典。从清末宣统元年(1909年)开始编纂,到1914年成书。《中华大字典》共收单字48000多个,计400余万言,比《康熙字典》增加1000多字,大都是近代方言字和当时科学上用的新字。
该字典按部首编排,承袭《字汇》、《正字通》、《康熙字典》分为214部,12集,用反切和直音注音。解释字义,分条举例,并用数码标明。引例时注明篇名,便于核对原文。
在本字之下,收有籀文、古文、省文、或体、俗体和讹体,一一加以说明。同时还把近代方言和翻译的新字也都录入,范围比较广泛。
该字典纠正了《康熙字典》的若干讹误,共2000多条。同时在释义方面吸收了清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因此在释义方面也较《康熙字典》完备一些。所以在工作学习中我们如遇到《康熙字典》查不到的字以及释义不够详细的字,都可翻阅《中华大字典》。②现为由汉语大字典编纂委员会编纂、徐中舒主编的《汉语大字典》。
该字典共8卷,1986-1990年由湖北辞书出版社、四川辞书出版社联合出版。这是一部以解释汉字的形、音、义为主要任务的大型语文工具书,共收列单字54678个,较《中华大字典》则增加6600多个。单字按部首(200部)排列,条目组成一般包括字头、解形、注音、释义、引证。
有古文字的单字,在字头后选列反映字形源流演变的古文字形体,酌附字形解说,注音分现代音、中古音、上古音三段,分别标注现代读音、中古的反切和上古的韵部。释义引证丰富而严谨,并注意考释常用字的生僻义和生僻字的义项。全书广泛汲取了古今学者的研究成果,反映出汉字形音义的新发展。
第8卷的内容包括:(1)附录,含上古音字表、中古音字表等10种,(2)分卷部首表,(3)笔画检字表(含正文全部单字),(4)补遗(所收各字未列入笔画检字表者,使用时应注意)。 参见 汉语大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