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本

辽本:

辽代(907-1125年)制作刻印的图书版本。

辽代立国218年,统治了中国北部的大片地方。辽太祖神册四年(919)始创制契丹文字,其后用契丹文和汉文刻印了许多图书。但据宋代沈括《梦溪笔谈》卷15记载:“契丹书禁甚严,传入中国者,法皆死”。所以辽代刻本传世极罕。

史载辽代最大的刻书工程是官刻的佛教大藏经《契丹藏》,此藏约开雕于辽圣宗统和年间(983-1012年)中期,完成于辽道宗清宁年间(1055-1064年),共收录佛经约1373部、6006卷,分为579帙,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超过了在它之前的宋刻《开宝藏》,但全藏久佚。1974年在山西省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内发现了12卷《契丹藏》零本和其它一些佛经、佛画的刻印品,这是目前国内仅见的辽代印本。

在此12卷《契丹藏》中,有一卷《称赞大乘功德经》首尾完整,其尾题纪年为辽圣宗统和二十一年(1003)。其它印品中,有明确纪年的以统和八年(990)雕印的《上生经疏科文》为最早;卷帙则以总长3331.4厘米的《涅槃文记·第八》为最长。大多数印品字体工整遒劲,刀法圆润有力,行格疏朗,纸质精良,反映出辽代高度的刻书工艺水平。装订形式以卷轴装为主,也有蝴蝶装;刊刻地点以燕京(今北京)居多,官刻、家刻、坊刻均有。其中还有一部《蒙求》,是这部书现存的最早版本,并且是唯一有音义的版本。此外还有6幅版画,其中3幅《南无释迦牟尼佛像》是套色彩印的,是现知最早的彩色印刷品。

为您推荐

写刻本

写刻本:明代中叶以后采用手写字体上版刻印的一种刻本类型。明代中叶以前的历代刻本一直采用手写字体上版刻印,但明代正德、嘉靖年间逐渐形成了一种横细竖粗、横平竖直、整齐方正的刻书字体,人称“宋体”、“匠体”或“硬..

复印本

复印本:用静电复印方法印成的一种现代文献版本类型。静电复印是一种无压力印刷,它不需要通过压力,也不需要印版来进行印刷,而是利用静电复印机,让光电导物质事先通过静电为正电荷,用照相镜头把原稿图像投影到滚筒上,图文以外..

影抄本

影抄本:抄本的一种。其抄录方式是用薄纸覆于底本书叶之上,照底本字体、版式一丝不苟地摹写下来。影抄图书的方式起源很早,但最初以此闻名的是明末清初常熟的藏书家毛晋。据载,毛晋汲古阁藏书,凡有他人所藏宋本而自己不能购..

抄本

稿本

稿本:作品的手写原本。一般可分为手稿本、清稿本和上版稿本等。手稿本是作者亲手书写着作的稿本。清稿本是作者自己或雇人誊清的稿本,或是在初稿基础上形成的字迹比较齐整清楚的稿本。上版稿本又叫写样待刻稿,是古代按照..

棉纸

棉纸:古书用纸之一,即皮纸。也是用树皮为原料制成的,因其“纵文扯断如棉丝,故曰棉纸”(宋应星《天工开物》),并不是用棉花制造。大约北方多称棉纸,南方多称皮纸。但也稍有区别,即所谓棉纸者,多用楮树皮添加其它辅料制成,与皮纸..

竹纸

竹纸:古书用纸类型之一。以竹子为主要原料制成。竹纸到唐代末年才开始出现,晚于麻纸和皮纸,其制作工艺也较麻纸和皮纸更为复杂。宋代竹纸开始大量生产,并广泛应用于书画、刻本和公私文书中。宋、元两代的福建刻本几乎绝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