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幼年随父读书识字,学习儒家经典。
八岁读《孝经》,曾于书上写道:“不若是,非人也。”十岁左右日读《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无间断,并有为“圣人”之志。年十四丧父,遵父遗训从师于胡原仲、刘致中、刘彦冲,深受其影响。除儒家经典外,又涉猎各家学说和其它知识领域,认为“禅、道文章,楚辞,诗,兵法,事事要学。”(《朱子语类》卷104)18岁中举,翌年及进士第。成名后仍勤奋攻读,常彻夜不眠,穷究到天明。任泉州同安主簿时,多方访寻名师,重点攻读《论语》、《孟子》及周敦颐、二程、张载之书。又重视图书收藏,建立“经史阁”,供人阅览钻研。
毕生主要从事私人讲学活动,历主台州崇道观、武夷冲佑观等,重建白鹿洞书院,修复岳麓书院。为宋代理学集大成者。平生以读书为乐,尝谓:“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性理精义》卷7),“且将圣人书来读,读来读去,一日复一日,觉得圣贤言语渐渐有味。
”(《朱子语类》卷104)晚年体衰,仍抱病读书,并编写《礼书》,直到去世。以为“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静端正。将书册整齐顿放,正身体,对书册。
详缓看字,仔细分明读之。
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有不到乎?”(引自张伯行《训学斋规》)曾总结出一套读书治学和指导学生读书学习的方法,对中国读书史发生了有益的影响。着作等身,涉及经、史、子、集,反映了其学问的渊博和文化素养的深厚。 参见 朱熹观书第 朱熹读书法 朱子语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