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平(1852-1932)字季平,初号四益(四译),晚更号五译、六译,谓学经四变、五变乃至六变,以志转变之迹。
原名登廷,字旭陔,四川井研人。经学大师。幼年家贫,初就读私塾。一日为客沏茶,水湿客衣。
以被诃责,乃大书“我要读书”于粉牌上,离家出走。幸得母亲支持,方又复学。自此以后,专心向学。曾以砚墨当糖食,晚立寺庙神灯下读书至晓而不觉,复学时曾苦于无束修可送,乃徘徊泽畔。
历时甚久,忽得鱼三尾,乃欣然持以入学。后名其斋,曰“三鱼堂”(一作“双鲤堂”),以为艰苦求学的纪念。从师以后,勤奋诵读,不分昼夜,家贫无焚膏之力,常就神龛前油灯读书至深夜。又贮炷香嘘火映读,遂使卧褥多火烧之孔,斑痕历历(王森然《廖平先生评传》)。
家贫无钱买书,便多方设法借阅借抄,甚至从废纸堆里寻找残编断页以供阅读。所用笔多拾别人所弃者,纸则取废字纸,就其空隙间书写。廖氏天资本不聪敏,读书苦不能记忆,惟以苦学深思补其不足。1873年参加院试秀才第一。1876年应科举,以成绩优秀选入尊经书院学习。光绪十五年(1889)应试成进士,以知县用。
旋应张之洞召,赴广州,并会晤康有为,对康有为影响极大。历任职尊经书院,后任成都国学馆馆长、国学专门学校校长、成都高等学堂、高等师范、华西大学等校教授。
治今古文经学,为学倡变。
认为:“为学须善多变,十年一大变,三年一小变,若三年不变已属庸才,十年不变斯为弃才!”“学经六变,各有年代,苟遇盘根错节,一再沉思,废寝忘食,动以数年,然后理解”、“疑之久,思之深。”毕生致力于学术和教育。晚年中风后右手失灵,改以左手书写,仍不废着作和教学。
其学术思想影响近代甚大。一为以礼制判分今古文经学,以为“经学之要在制度不在名物”,使千余年来今古文纠纷涣然冰释,实为经学史上一大贡献;二倡“托古改制”之说,使古代经学具有近代政治色彩,康有为受其启迪,从而为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找到理论根据;三为钩深探隐,穷辨古文经学,开启此后学术界疑古之风,对历史学方面影响巨大。着述有《今古学考》、《经学初程》、《群经凡例》、《六变记》、《六译馆杂着》等130余种。 参见 今古学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