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秀亚读书

张秀亚读书:

张秀亚(1919- )笔名陈蓝、亚蓝等,祖籍河南,生于河北黄骅。

台湾散文家。15岁时开始在华北、华中各大报刊的文艺版上发表作品。三年后考入辅仁大学,先入中文系,后转西语系。

曾与文友组织“文艺座谈会”,创办《文苑》(后改名为《辅大文苑》)。

1942年春,不堪日伪压迫,辗转赴重庆,投身报界。抗日战争胜利后,回母校任教。

1948年去台湾,继续从文写作。1965年起,任台北辅大及辅大研究所教授。

其散文大多取材于自然景色、人情世态和个人心境,有“风格独具,意境深远,丽句清词中,充满哲理玄思”(《民国人物小传》)之评。主要作品有《大龙河畔》、《北窗下》、《秋池畔》、《书房一角》、《三色堇》、《海棠树下小窗前》等,有《张秀亚选集》和《张秀亚自选集》等选本。

自小即爱好文学。曾自述道:“不得不感激命运之神,使我生长于北方偏僻地方的人,能有机会展开了书卷,看到更美好的世界,更丰富的人生。”(《书》)其读书爱好受到其“嗜书”舅舅和“书痴”叔叔所遗留的“许多以朱笔圈点过的诗书”的潜移默化,以及凌叔华、萧乾的影响,从而感知到“读书的乐趣”。上小学时,“每天早晨,我挟着卷角的书本子,走进那巍峨的校门,这也算是我接近文学的开始。学校里幸好有些儿童文艺书籍,我怀着无比的贪婪,读起《十姊妹》同《虎友》……来”,“课余我便把自己埋进那些心爱的书籍里去”。在其学生时代,“曾有过一间清幽的书斋。春末夏初,草木渐长,窗里窗外,一片绿影,枝间叶底更时时传来几声鸟鸣。我独坐在窗前,乱掀着书页,开始惊讶学问的海洋是如此浩翰。

汲饮着其中一点一滴,心头有一种温润清凉的感觉。后来我常常想,如果世界上没有文字,没有图书,多少人的生活将变得寂寞难堪,多少灵魂将饥渴以死呵!“于师范学校毕业后,便携带一箱书稿去到北平。考入辅大后,则“贪婪地生吞活剥一些西洋文学典籍”(《苦奈树——我的生活及文艺道路》),接受各文艺流派的影响。持之以恒的读书习惯为其从事写作和着译积累了丰富的养料。写作甚勤,有“全才之笔”美誉。认为“读书是对灵魂所下的一番琢磨工夫。在不知不觉之中,你的心性可以被塑造得近乎完美”。她说:“一张白纸,几行墨迹,其中,什么都没有,然而,其中有着一切”,“在书里你可以看到更广大的世界,更繁复的人生,你甚至可以在书页上看到你自己以及朋友们的面影,酷肖而逼真。对人性,你将有了更丰富的知识”,“谁能说我们清风两袖的读书人不是富比王侯呢?”(《书》)

为您推荐

冯亦代听风楼读书生活

冯亦代听风楼读书生活:冯亦代(1913- ),浙江杭州人。外国文学家、翻译家。自幼酷爱文学,小学时常常把演算数学的时间花在“看小说念诗词”上。中学时更是“浸淫在文学作品之中”,(《〈龙套〉琐语》)并开始给报纸写稿。1932..

黄永玉读书

黄永玉读书:黄永玉(1924- )原籍湖南凤凰,土家族。版画艺术家,现任职中央美术学院。自述“我从小不是个喜欢读书的孩子。幸好当时的先生颇为开通,硬灌了一些四书五经和其它文学历史基础之外,还经常带我们到郊外检验自然界和..

韩国磐读书

韩国磐读书:韩国磐(1919- ),江苏如皋人。史学家。久任厦门大学教授。曾谓读书治学的基本功,其一是勤读多背,其二是勤于抄录。“我是从小学时抄录优美的文章开始,在中学时,就抄过整本书。……读书时摘抄笔记、或分类抄成卡片,..

梁斌读书

吴则虞慊静斋读书生活

吴则虞慊静斋读书生活:吴则虞(1913-1977)字蕅庼,安徽泾县人。家世儒修,少即勤奋读书,夜以继日,冬夏不辍,尤好古文、历史,曾学于章氏国学讲习会,专攻哲学。师事章太炎,颇受器重。1949年后任西南师范学院教授兼中文系主任。1957年..

冯牧读书

冯牧读书:冯牧(1919- ),北京人。文学评论家。约13岁时,就读遍了家中所有藏书,从《红楼梦》、《聊斋志异》到梁启超翻译的凡尔纳的《十五小豪杰》等文学作品。小学和初中时代,鲁迅的《野草》,周作人的《雨天的书》,冰心《寄小..

林辰读书

林辰读书:林辰(1912- )现代作家、鲁迅研究家。原名王诗农,贵州郎岱(今六枝)人。1949年前后一直服务于教育界。1952年到北京,任职人民文学出版社。多年从事鲁迅着作注释和研究。着有《鲁迅事迹考》等。亦写作评论、杂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