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沃尔夫冈·歌德(1749-1832),德国诗人。
生于法兰克福。少年时期,他父亲所藏两千多卷文学书籍都已被他读遍。同时还读了百科全书类的《历史和批判辞典》以及有关法兰克福历史的书籍,1765年入莱比锡大学,后转入斯特拉斯堡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大学期间,他刻苦钻研荷马、莎士比亚等人的文学作品,阅读斯宾诺莎的和阿诺等人的宗教、哲学着作,甚至涉猎了医生和自然科学家的着作和记载古代炼金术的书籍。
为他以后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材料。其巨着《浮士德》集中地体现了他阅读和思考的结果。
他还勤奋地吸取东方文学营养,对阿拉伯、波斯、印度和中国文学有很深的造诣,并通过阅读体会到与中国人有相通的思想感情。对中国文学给予了高度评价,并以其中的一些主题,创作了诗集《中德四季晨昏杂咏》,表达了对中国的美好憧憬。
歌德一生与书籍结下了不解之缘,藏书有5424册。对读书也有着自己的独特见解。他认为,对于书籍就跟交新朋友一样。如果发现有共同的地方,就会倍受感动、万分喜悦。
当然,随着认识的加深,也会暴露出分歧。因此,即使是对于象《圣经》这样的经典,他也不盲目地不加思辨地全盘接受,“在我有一点则是明确的:把它玄而又玄地当作教条,则以往的后果就是祸害;把它作为乐于接受的教言,则以往的后果则是受益”。主要作品还有长诗《列那狐》、《哀格蒙特》;小说《亲和力》、《诗与真》、《少年维特之烦恼》、《威廉·迈斯特》及剧本《葛兰·冯·伯利欣根》等。 参见 歌德谈话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