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广播电视工业

    中国广播电视工业 : 广播电视工业是生产声音广播和电视广播设备的工业部门,是中国电子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品分为投资类和消费类两大部分。投资类产品是指各级广播电视台(站)和团体单位所使用的设备,主要有节目信号录制、播出、发射、传输和差转设备以及应用电视、盒式录像和有线广播设备等。消费类产品是指广大人民群众和团体单位日常使用的收音机、收录机、电唱机、电视机和录像机等。
全国解放前的广播工业 我国的广播工业萌芽于广播事业发达最早的上海。1924年亚美电器厂开始生产电容器、变压器、舌簧喇叭等无线电元器件。1935年该厂试制成功第一台1651型5灯中波超外差式收音机,所用零件除电子管外均系自制。国民党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在重庆、上海、北平办起过规模不大的广播修造所,实际上都是作坊型的工业。国民党资源委员会在昆明、桂林、重庆开设的无线电工厂,也都是利用外国进口的无线电元器件来装配收音机、扩音机等。1947年天津、南京两地的无线电厂拟从国外引进两条飞歌806收音机装配线,后因故未能投入生产。至于广播电台所需的发射设备则全都是从德国、英国、美国进口的。总之,旧中国的广播工业的基础是极其薄弱的。
新中国广播电视工业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广播电视工业的建设和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首先优先发展广播发射设备。1950—1953年北京广播器材厂和南京无线电厂自行设计和制造了10余部从1千瓦到20千瓦的中、短波广播发射机,但所用的电子管、电容器、绝缘材料等仍然需要依赖进口解决。从1954年开始进入仿制苏联产品阶段,先后仿制了15、50和120千瓦短波发射机,同时还注意学习苏联的技术和管理经验。1959年,北京广播器材厂自行设计与兄弟厂协作制造成功我国第一部完全采用国产元器件的1000千瓦中波广播发射机,并于1960年投入使用,为加强我国对外广播实力作出贡献。此后,为进一步缩短我国广播发射设备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积极试验新技术、新工艺,到60年代后期广播发射机的电性能指标方面已比较接近当时世界先进水平。但短波发射机的频率还达不到国际规定指标。从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我国广播发射机工业技术开始研制、生产脉冲宽度调制和脉冲阶梯调制的中短波广播发射机,同时开始积极研制、生产调频广播发射机。此外,我国还从50年代后期开始研制电视发射设备。1958年,利用我国试制成功的1千瓦黑白电视发射机装备起我国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今中央电视台)。70年代初期,我国确定采用帕尔制式彩色电视,同时着手研制彩电发射机。目前,我国广播电视的发射设备的设计制造能力已达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其次积极促进半导体收音机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首先致力发展的民用电子产品即是电子管收音机。1952年,南京电子管厂首先试制成功并开始生产全套收音机电子管,从而结束了收音机电子管依靠进口的局面。1956年,北京电子管厂开始大量生产小型收音机电子管。1950—1957年我国共生产3灯—7灯各类收音机近52万部。60年代初期我国开始扶植和发展半导体收音机,不久不同类型和牌号的半导体收音机相继问世。从1964到1969年,半导体收音机的产量已占全国收音机总产量的22.8%,到1979年更进一步增至80—96%。1983年起我国已停止生产电子管收音机。半导体收音机的大量生产,促进了半导体器件的品种和产量迅速增长,质量不断提高,价格逐步下降,使用领域不断扩大,促使各种扩音机、录音机、电视机等都向半导体化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改革开放政策为广播电视工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其中消费类电子产品的增长最快,呈现了飞跃发展的形势。以收音机为例,1949—1978年间累计生产7628.2万部,而1979—1985年间却累计生产15985万部,增长1.1倍。电视机的产量1958—1978年间累计为144.1万部,1979—1985年间累计达到4868.95万部,增长32.8倍。录音机和收录机1957—1978年间累计生产37.96万部,1979—1985年间则达到3267.74万部,增长85.1倍。这种增长的势头目前仍在继续。例如1990年录音机和收音机的年产量达到2074.3万台,电视机年产量达到2562.5万台(其中新电机1005.9万台),由于以收音机、录音机和电视机为代表的消费类产品的迅猛增长,广播电视工业出现了全行业蓬勃发展的新局面,工业总产值和经济效益同步增长。1990年电子工业总产值为689.15亿元,而其中约50%是广播电视工业的总产值;在广播电视工业总产值中消费类电子产品的产值又占90%以上。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广播电视工业政策有了新的转变,按照全国一盘棋、统一规划、统一组织、地区分工、多有侧重、互相协作配套的原则,在全国范围内打破部门、省市之间的界限,大胆而又稳妥地对广播电视工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进行调整和改组,确定了整机生产企业与专用配套生产企业,这些专业性生产企业均由各地方广播电视工业主管部门统管起来。同时还将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全行业的高速发展;加强企业经营服务工作,从生产型逐步向生产经营型转变。
广播电视工业主要产品的发展
一、收音机:50年代初期试制成功并开始大量生产电子管收音机。50年代后期开始研制半导体收音机,60年代初期转入生产,至1983年半导体和集成电路收音机已完全取代了电子管收音机。80年代以来注重向多品种、多款式方向发展,各类台式、便携式、袖珍式、落地式、汽车式、钟控式收音机纷纷出现。由于性能稳定、体积减小、成本下降、品种增多、产量不断增长,并且开始大量出口。
二、电唱机:1952年中国唱片厂开始生产102型和103型唱机,后发展为用晶体唱头拾音和半导体管放大器的107型唱机。1964年该厂参考国外样机,设计和生产出中华牌206型电唱盘,至70年末国内大多数电唱机生产厂家都仿制生产。80年代以来,我国开展了立体声电唱机的研制并有初步成果,今后发展方向是立体声和激光数字式唱盘。
三、扩音设备:50年代初期,我国开始生产250瓦和500瓦电子管式扩音机。1959年,为北京天安门广场、东西长安街和人民大会堂等地提供了多套扩音系统,产品长期使用可靠。70年代的扩音设备基本上仍以电子管式为主。进入80年代开始生产全半导体式整套有线广播设备,对发展农村、城镇有线广播网起了积极推动作用。
四、录音机和收录机:50年代后期,国内开始电子管盘式录音机的研制和生产。1972年,半导体盒式磁带录音机研制成功并投入生产,由于机芯质量问题未完全解决,产量有限。1973—1980年,全国录音机累计产量只有120万部左右。80年代以来,分别采用国外进口全套散件进行组装、进口机芯和关键部件、引进机芯和关键部件的生产技术等多种办法,使国内录音机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实现了录音机和收录机生产的全部国产化。到1985年,生产机芯的专业工厂已达12个,整机生产厂家有180多个,其中骨干厂家69个,产量急速增长。到1985年,普及型机芯的年产量已达1400万只,除满足国内整机生产需要外,还可供出口之用。录音机和收录机整机产量1985年达到1393万台,1990年又增至2074万台。
五、黑白电视机:1958年3月,天津无线电厂试制成功我国第一台电子管式黑白电视机,并投入小批量生产。到1985年,黑白电视机已经历了电子管式、半导体式和集成电路式三代产品。半导体式电视机始于60年代末期,1977年至1985年,电视机行业一方面淘汰电子管式电视机,把半导体式电视机推向全盛时期,同时大力发展集成电路式电视机。在电视机屏幕尺寸方面,70年代中期以9英寸为主,80年代以来,以12英寸、14英寸和19英寸为主。在集成化方面,从1978年全机采用6块到1984年已普遍减少到3块和2块集成电路,使整机元器件数目降到200只以下,电视机的可靠性、稳定性进一步增强,而生产成本却逐步下降。1985年,我国年产黑白电视机1667万部,后来随着彩色电视机的发展产量有所下降,1990年为1556万部,1992年为1327.35万部。
六、彩色电视机:1971年9月,天津无线电厂试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彩色电视机(帕尔制式),由于当时处在动乱年代,技术引进受到限制,关键元器件长期难以解决,以致彩电机生产发展缓慢,至1980年的9年间只生产彩电机5万余台。“文革”结束后,为加快彩电发展步伐,国家批准巨额投资引进国外彩电生产线和关键元器件的配套工程项目,从而使彩电生产蓬勃发展。随着彩电生产逐步国产化,新产品的开发不断发展,如在原型机的基础上增加摇控、制式转换、立体声等功能,试制成功彩电与接收两用机和供计算机终端设备使用的多制式输入的彩电机等。彩电机产量由1985年的435万部增加到1990年1005.9万部。1992年达到1306.08万部。
七、应用电视设备:应用电视属闭路电视系统,又称闭路电视。其主要部分为摄像、显示和控制系统三大部门。1958年,北京广播器材厂首先研制成功国内第一套应用电视设备,并于1960年投入小批量生产。60年代末又试制成功半导体式应用电视。1976年,北京电视设备厂与清华大学合作试制成功三管彩色应用电视。进入80年代后,国内许多厂家都试制小型的摄像机(全重1公斤)、远距离摇控设备、微光摄像机、X光摄像机、水下应用电视等。此外还先后研制成功了黑白静止图像传输系统和彩色静止图像传输系统。
八、广播卫星地面接收站:1969年上海研制成功了接收“阿波罗”登月信号的接收站。1973年又研制成功具有卫星上行站和接收功能的卫星地面站,并曾利用西欧“交响乐”卫星和国际商用卫星进行转播电视节目的试验。1984年4月,利用我国发射的通信卫星由北京向新疆、云南和西藏等地转播了中央电视台的电视节目。1984年,我国又研制成功Ku波段卫星直播电视接收机。
九、广播发射机:如前所述,广播发射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着力首先生产的广播设备,到1974年,我国已能生产1—1200千瓦的系列中波发射机和1.6—600千瓦的短波发射机。70年代中期,我国又研制成功脉冲宽调度调制和脉冲阶梯调制的中波发射机。早在60年代中期,我国就开始研制调频广播发射机;1983年,我国确定大力发展调频广播,并以之作为国内广播覆盖的主要手段以后,调频发射机生产进一步发展,到1985年,全国共生产近750部。
十、电视发射机和电视差转机:1958年5月,我国成功研制出第一部黑白电视发射机,70年代初期又试制成功彩色电视发射机,并先后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地试播。80年代初,我国研制成功1千瓦分米波彩电发射机;80年代后期又试制成功30千瓦的分米波彩电发射机,解决了大中城市多套彩电节目的发送问题。为扩大电视覆盖面,使中小城镇和部分农村、山区看到电视,我国从1969年开始试制、生产电视差转机。到1985年,我国电视发射机累计产量已达1193部,差转机2.1万部。
十一、电视中心设备:195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今中央电视台)使用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套黑白电视中心设备开始试播。1959年我国又开始研制电视演播室的中心设备和电视实况转播车,并取得初步成功。70年代半导体设备完全代替了电子管设备。在整个70年代,全国共生产半导体中心设备26套,电视转播车20辆,基本上满足了各省电视台的需要。60年代我国开始彩电设备的研制工作,当时曾组织了北京、天津、上海和四川4个攻关协作区。1973年,我国生产出第一批彩电演播设备。1984年,又生产出全套新型彩电中心设备。1990年北京亚运会使用的电视转播设备是由北京电视设备厂和上海广播器材厂提供的。

为您推荐

电视电声研究所

电视电声研究所 : 机械电子工业部所属综合性电视电声研究单位。前身是1960年创办的电子工业部第三研究所。30多年来结合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四个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先后在电视机、录音机、收音机的设计..

《中国新诗鉴赏大辞典》

《中国新诗鉴赏大辞典》:吴奔星主编。江苏文艺出版社1988年12月版。154万字。收入1917至1988年间375位现当代诗人的代表诗作648篇,由专家、学者撰写赏析文字。选收不同时期、不同创作方法、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新诗,发..

《中国古代哲理短诗文评析》

《中国古代哲理短诗文评析》:李文亮、王纯礼编着。石油大学出版社1990年2月版。21.2万字。选入作品230篇,其中诗75首,文155篇。分“艺术化的人生哲理”、“形象化的智慧总结”、“妙趣横生的辩证法”、“深入浅出的认识论..

《中国现当代文学整体观与比较论》

《中国西部文学纵观》

《中国西部文学纵观》:余斌着。青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9月版。17.3万字。论述西部的文化地理格局、历史传统背景和西部文学的内涵、外延;勾勒80年代以前和以后两个阶段西部文学的发展史;着重分析西部文学中的忧患意识和现代..

《中国新时期文学词典》

《中国新时期文学词典》:丁柏铨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9月版。92.5万字。收词目1370条,涉及中国新时期(1976年10月起)文学的各个方面。内容包括:作家、评论家、文学作品、文学形象、文学思潮、流派、文学、文艺学理论..

莱索托广播事业

莱索托广播事业 : 国家广播电台于1966年开办,每天用英语和当地语言广播。有收音机11.8万台,电视机5,000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