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出版史 : 图书(初期是古代文献)作为文字的载体,在人类创造文字后不久就已出现。外国图书出版 (初期是古代文献制作) 从一种古老的职业发展成社会的重要行业之一。已有近5000年历史。它的发展是与外国的文明与社会发展基本同步的,历史上的外国图书出版中心必然是同时期社会、经济和文化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图书作为人类吸收知识和文化的主要媒介。其本身的发展也对人类社会的进步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文字、宗教、教育和科学技术(主要是造纸术与印刷术)是制约和影响图书出版的四个主要因素。中国的造纸术和印刷术曾对外国图书出版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古代文献时期(公元前第4千纪末期~公元1世纪) 约公元前第 4千纪,除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外,非洲尼罗河三角洲、西亚两河流域和南亚恒河流域 3个古文明地区的人类也已进入原始社会后期并各自创造出用以记事的文字。最初的文字载体是刻写或描画在山崖、洞壁上不便移动的铭刻。公元前第 4千纪末期。上述地区出现了各种可移动或携带的文字载体 , 后人将它们泛称为"书"。这类文字载体的内涵与外形结构均不同于现代"书"的概念,故学者通常把它们归入"古代文献"范畴之内。
图形文字与古代文献 外国初期的文字均是图形文字。它由若干不同的表意符号组成,主要起辅助记忆的作用。它包括西亚地区苏美尔人使用的楔形文字和埃及人、印度人使用的象形文字。最初的古代文献均是以图形文字记事的著作。
因图形文字书写方式不同,最初的古代文献外形结构也有所不同,主要有以楔形文字刻写的书版型和以象形文字书写的书卷型。公元前第 4千纪末期苏美尔人发明的泥版书和其后的亚述人发明的蜡版书属书板型。公元前第 3千纪埃及人发明的纸草书卷和印度北部的桦皮书属书卷型。西方学者认为"书"(book)的词源可能是古日尔曼语"山毛榉木" (bo╧)。是指用于制作蜡版书的木板。在古拉丁文中,"书" (liber) 意即 "树皮"(bark)。
不管是何种形式的图形文字古代文献,其内容绝大多数是宗教或半宗教性质的。这是因为当时人类值得记事的社会活动以崇拜神明或偶像的宗教活动及带有宗教色彩的法律活动为主。现存的纸草书卷是埃及人用以挂在庙宇内记载着祭祀仪式或对神明礼赞的条幅。僧侣专用的祈祷文、预言、巫术和星占术文献。泥版书以契约、法典、法庭裁判记录等法律文献居多。
当时识字仅限于宫廷和高级神职人员这个极窄小的范围。古代文献的制作很自然被神职人员所把持并带有神秘的色彩。绝大多数图形文字古代文献是佚名著作、无法判定制作者姓名和确切的制作年代。约公元前25世纪埃及古王国时期的大臣普塔郝台普著的箴言集是极少数署名著作之一。
原始"出版"活动 公元前第 2千纪,西亚两河流域的巴比伦王国建立了对自由民的义务教育制度。大量泥版书被用作学生们的教材,蜡版书则用作学生们练习刻写文字的练习簿。它表明最初带有"出版"性质的活动是制作教材。
公元前16世纪埃及新王朝时期,随着宗教活动的发展和渗透,埃及人不仅在世时信奉宗教,还认为死后为保持灵魂的安宁需要神明的庇护。由此产生在陪葬物中放入礼赞神明的亡灵书习俗。这部分作为陪葬物的古代文献遂发展成进入民间流通领域使其具有传播文字功能的商品。从事制作或交换带商品性质的古代文献已有可能获利并发展成一种专门的职业。
字母文字与古代文献 从公元前18世纪起,外国的图形文字逐步演变为线形文字,到公元前10世纪,出现了最初的字母文字。这种以字母文字书写的古代文献已能准确表达所记载的内容,具有了可读性,开始了古代文献向书籍转化的过程。
在印度出现的字母文字是梵文,公元前10~前 8世纪用梵文抄写的印度教圣典《吠陀》的无韵体评注即称为 《梵书》 。在西亚地区最早的字母文字是古波斯文。著名的古波斯文古代文献是约公元前 6世纪成书的《波斯古经》。在地中海东部沿岸地区,最初的字母文字主要是闪米特文。后经腓尼基人传入古希腊,约公元前6世纪产生了只有大写字母的最早拉丁拼音文字──古希腊文。公元前 6世纪成书、相传由荷马著的史诗《伊利亚特》 (一译《伊利昂纪》)和《奥德赛》(一译《奥德修纪》)是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两部古希腊文著作。
约公元前 8世纪西亚地区的帕加马人发明了一种新的书卷型古代文献称为羊皮书。它很快在西亚地区得到广泛使用。
非宗教与署名著作 公元前 5世纪,当时的古希腊戏剧家阿里斯托芬认为识字和阅读已扩展到"自视有高度文化修养"的贵族阶层。为了个人的需要,他们 (或他们的奴隶) 开始传抄非宗教文献。这就为历史、哲学、医学、神话、诗歌和戏剧等著作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古希腊时期宗教的势力尚不强大,学术创作比较自由和公开。一些学者纷纷通过署名著作来创立学派和阐述观点,这就导致署名著作日益增加。如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著作奠定了希腊古典哲学的基础。署名著作已不再是古代文献,除外形仍是书卷外,基本属于书的范畴。
公共图书馆与世俗出版业 公元前4世纪后,古希腊陆续出现为民众服务的公共图书馆,其中以公元前3世纪马其顿王国在埃及建立的亚历山大图书馆最为著名。到公元前 2世纪,公共图书馆扩展到帕加马王国和罗马帝国等地区。对各种书籍日益增长的需要使民间产生了为公共需要并以赢利为目的,从事知识或信息传播的职业──出版。其产品统称为出版物,其词根就是古拉丁文的"公共"或"公开"。书籍仅是其中一类。
最初的出版业称为书籍誊写。首批出版商多是贵族或富有的艺术赞助人。其中以罗马帝国的T.P.阿提库斯和G.梅塞纳斯较著名。前者出版了许多M.T.西塞罗的著作并建立了一个遍布罗马各地的销售网。后者主要赞助出版诗歌和文学著作,其中包括罗马帝国最著名的诗人维吉尔著的《农事诗》。出版商雇佣的抄写人则多数是受过训练的奴隶。
民间出版的产生促进了罗马时期的拉丁文化的繁荣。在日益增加的非宗教著作中产生了许多新类别书籍。如最初的百科全书著作── 瓦罗著的 9卷 《学科要义》和老普林尼所著的 37卷《博物志》;西方首部传记著作──普鲁塔克著的 《希腊和罗马名人传》; 西方最早的词典──帕姆菲尔(亚历山大的)编纂的《词汇》以及埃拉托斯特尼(昔兰尼的)著的西方第一部《地理学》等大批学术著作。
抄本时期(公元 1~15世纪中期) 希腊人在约公元1 世纪时发明了称为手抄本的书本型书籍。它最初仅应用于制作刚产生的基督教教义。一些学者认为《圣经》原指基督教义手抄本,因最初是希腊人通过巴比伦港口获得制作手抄本的纸莎草纸而得名。手抄本首次具有现代书的外形从而完成了古代文献向图书转化的过程,并逐步发展成西方印刷术产生前外国图书的标准形式。从此外国图书出版进入新的纪元──抄本时期。
罗马帝国的出版繁荣 罗马人吸取了希腊人的制书方法后,泥版书和蜡版书很快就被淘汰。手抄书的出版扩大了基督教在罗马的影响 。 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非宗教书籍的出版仍以书卷型的纸草书卷和羊皮书为主,并出现了带有卷轴类似中国轴画的高级纸草书卷。
据古罗马哲学家塞内加记载,公元 1世纪时,私人藏书室的建立在罗马已很普遍。当时的书籍出版与贸易相当繁荣。一部抄本的平均抄写量为 500本。出现了拥有固定门面从事书籍出售的书商。古罗马诗人马提雅尔曾描述过一家书店的柱子上贴满了书籍广告。由于当时尚无保护作者与出版商权益的法律,出现了商业性的非法抄本。到公元 2世纪,出版业的竞争迫使罗马的出版商们为维护自己的权益组成了类似行业组织的协会。
公元 4世纪后,羊皮纸取代纸莎草纸成为制作手抄本的材料,使抄本的范围逐渐扩大到非宗教著作并最终淘汰了纸草书卷。
中世纪的欧洲出版业 公元 476年西罗马帝国覆灭后,在意大利建立起的教会、君主和领主合而为一的封建神权统治逐渐扩展到欧洲其他地区。教会再次取得对出版的控制权。民间出版几乎被摧残殆尽。长达700~800年的中世纪是欧洲出版的"黑暗时期"。
6 世纪初,西方基督教修道院创始人本笃(努西亚的)制定了在隐修院内设立抄书室,从事宗教书籍抄写与翻译的制度。出版遂成为宗教机构固定的专职之一。识字也主要是通过在隐修院学习或僧侣、传教士的布道才得以传播。到7世纪,这种现象已扩展到欧洲其他地区形成一种总的趋势。教会一方面对出借书籍有严格的规定,另一方面有选择地赠送或少量出售宗教书籍给领主与贵族。书籍成为珍贵的物品。
教会的控制导致书籍出版开始拉丁化。 8世纪初在爱尔兰出版的《凯尔斯书》就是拉丁文的基督教福音书,说明当时拉丁文字已传播到英国。非宗教和其他文字的书籍只能靠地下传抄的方式在民间秘密流传。在中世纪手抄本的末页除署有作者姓名外,已发展为同时刊载抄写人姓名、成书日期及有关该书注释的书尾题署。
欧洲出版在中世纪取得的唯一进展是拉丁字体的改进。8世纪末、9世纪初,图尔城圣马丁隐修院长阿尔琴在法兰克王国的查理曼大帝实行教育改革时发明了拉丁文小写字母加洛林体。到 9世纪末期在瑞士圣加伦又产生了较为华丽的哥特体。拉丁文字的改进及其在欧洲的广泛流行进一步促进了欧洲书籍出版的拉丁化,最终形成了欧洲统一的基督教文化。
阿拉伯地区出版业 自 7世纪起,阿拉伯人逐渐占据了西亚、中东和北非的广大地区,形成以伊斯兰教为主的伊斯兰文化。阿拉伯文和波斯文是该地区的主要文字。由于部族游牧生活的特性,使整个阿拉伯地区的社会长期停留在原始部族阶段,其出版活动也依然停留在抄写书卷型羊皮书的古代文献后期阶段。 7世纪中期成书的伊斯兰教经典与法典《古兰经》是近千年内该地区主要流行的书籍。此外只有少数诗歌和神话故事得以成书流传后世,其中影响较大的是 8世纪中期成书的《一千零一夜》。直到18世纪后,这种状况才有所改变。
东方出版业的发展 出版在印度的发展是与宗教的发展相辅相成的。公元前 5世纪产生的佛教在公元前后印度进入封建社会时已与印度教共同成为南亚地区的主要宗教。与具有排他性的基督教不同,佛教在传播过程中不断吸收和融通非宗教的神话与传说,成为一种包罗万象但并不严谨、派别众多的世俗宗教和哲学。它产生了繁多的佛教神话和各派、各宗的佛教经典。印度教在传播中也产生许多有别于正统圣典《吠陀》的通俗著作,统称《往世书》。2世纪和5世纪分别成书的印度两大神话史诗《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的广泛流传也促进了印度两大宗教的发展。另一方面印度的封建王权统治较弱也有利于民间出版的发展。
自 3世纪起, 以梵文抄写的佛教书籍开始传往国外。一条线路向北经克什米尔沿丝绸之路进入中国,最后到达日本。一条沿陆路向东传入印度支那半岛。一条沿海路向东传入爪哇和菲律宾群岛。梵文和佛教成为东南亚地区文化的启蒙者。 8~10世纪,东南亚诸国先后受梵文影响创造出本国文字,并产生了本地的书籍抄本。其内容主要是佛教典籍和自印度两大史诗派生而出的本地神话与传说。
约公元 1世纪,汉文传入朝鲜产生了当地最初的文字著作。公元285年,朝鲜学者王仁到日本讲授《论语》,第1次把汉文和儒学传到日本。7世纪新罗王朝统一朝鲜后,汉文书籍抄写方才起步。 9世纪末期,朝鲜诗人崔致远所著20卷汉文诗集《桂苑笔耕》的抄本出版,使他成为朝鲜汉文文学的奠基人。高丽王朝建立后,书籍出版有了进一步发展。 990年在西京(今平壤)设立皇家抄写机构修书院从事国史的编纂。
4~6世纪汉人大量移居日本时,汉文书籍开始向日本输出,并成为影响日本文化发展的主要来源。 7世纪初,中国的造纸术和木版印刷术经朝鲜传入日本后,日本的书籍出版才真正出现。 712年太安万侣的历史著作《古事记》和 713年出现的药典《新修本草》是日本最早的手抄本。764~770年刻印的《百万经咒》是日本第一部木版印刷品。但大量的书籍仍是从中国输入。 9世纪末,日本所藏汉文书籍达1579种, 16000卷。
直至15世纪之前,汉字一直是朝鲜和日本的官方文字(日本在6世纪已有自己的文字,朝鲜则迟至1470年的李朝始有本国文字 )。出版也被寺院和皇室(朝鲜)及中央官府(日本)所垄断。书籍内容主要是为皇室、贵族和僧侣服务的佛教、儒家典籍,民间出版尚未形成。
造纸术传入西方 8 世纪中期中国造纸术开始向西方传播。阿拉伯人于 751年首先掌握造纸术,并在撒马尔罕 (今苏联境内)建成外国第1个造纸作坊。但阿拉伯人并未广泛应用这一技术,所以造纸术向西方传播的速度十分缓慢。它沿着丝绸之路经巴格达、大马士革传入埃及, 然后在11~12世纪经摩洛哥传入西班牙和意大利。自13世纪起,欧洲人开始广泛应用造纸术制造纸张来取代羊皮纸作为书籍制作的原料。纸张造价低廉和取材广泛的优点不仅使书籍成本下降,更重要的是使大规模制作书籍成为可能, 为欧洲出版恢复生机创造了物质条件。
1292年,意大利人马可·波罗自中国西归时,将中国的木版印刷术传到西方,但应用并不广泛,只是在制作带有插图的祈祷书上采用这种技术。
大学与欧洲出版业复苏 中世纪末期欧洲教育的发展削弱了宗教对出版的控制。自11世纪起,法国和意大利的教会为培养高级神职人员陆续兴办了西方首批附属教会的大学。主要是神学院、法学院和医学院。但大学的发展超出了教会的愿望。大学数目逐渐增多,学习内容由纯宗教扩大到非宗教领域。这时隐修院抄书室已无法满足大学对各类拉丁文古典著作(包括非宗教著作)的需求。教会被迫放松对出版的控制,允许在大学的监督之下恢复民间书籍出版。
很快在巴黎、博洛尼亚、萨莱诺等地的大学附近出现了一批依附于大学的定点书商 (stationarii)。这个拉丁词具有书商、出版商和文具商三重含义,是指一种集出版与销售书籍并兼营书写材料为一体的作坊式书商。他们主要出版经大学批准的教科书和出售学生所需的二手抄本 ,起流通图书馆作用 。由于有固定的供销对象,获利稳定,这种前店后厂式的书商发展很快,成为西方印刷术发明前民间出版业的主导。当时意大利佛罗伦萨著名的书商V.da比斯蒂奇一次就雇用50多名抄写人从事书籍出版。作为定点书商的辅助与补充,巡回出售书籍的流动书贩也十分活跃。
在12~13世纪拉丁文古典著作出版中,哥特体取代加洛林体成为主要字体。对非拉丁文和非古典著作,包括当时日益丰富的寓言、浪漫文学、诗歌等,因商业价值不大,故不受书商的重视。即便有少量出版,也是制作粗糙、没有书名页的佚名著作。
到了 15世纪 , 书籍誊写再次成为一种正式的行业。1403年,在英国伦敦成立了由各出版兄弟会合并而成的书业公会。在主要的出版中心巴黎,抄书人和书籍装饰画匠人数的增长也使他们组成各自的行会。
印本时期(15世纪中期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虽然早在1403年朝鲜李朝太宗已下令制造出外国第 1批金属活字,并于6年后印刷出版了外国第1批图书,但活字印刷并未在朝鲜推广。多数学者认为印本时期始于西方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1450年,德国金匠J.谷登堡在美因茨印刷出版西方第 1部印本书《四十二行圣经》。他发明了包括印刷机、油墨、金属活字在内的一整套印刷术,建立了西方第1个印刷所。西方印刷术的发明是外国图书出版的一次革命性发展 。仅用短短的 30年,就在欧洲取代了抄本书籍。其后印本图书除在字体和体积(开本)上有所改进外,与现代的标准图书并无区别 。 西方印刷术的发明和传播,使欧洲再次成为世界出版发达的地区。但西方出版业仍然是在经历了艰苦,甚至是流血的斗争后,才取得出版自由的权力。在教育和产业革命带来出版飞速发展的同时,出版业本身的结构也产生了分化与调整,最终形成现代出版业的格局。
印刷术在欧洲的传播 谷登堡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本意,是为了避免书籍抄写中的错误。它一出现,就立即显示了可大大提高出版速度、降低成本的优点,它的推广具有很大的商业价值。不久,德国的斯特拉斯堡和科隆相继出现印刷所 。 但印刷术得到迅速传播的主要动力,来自教会把它视为扩大基督教影响的有效工具。在教会的鼓励和资助下,印刷术沿着主要城市之间的4条贸易路线成放射状很快传遍欧洲:①向南传入意大利(1463)和南斯拉夫(1493);②向西传入法国(1470)、西班牙(1473)、英国(1476)、 葡萄牙( 1489 ); 向北传入荷兰(1470)、丹麦等北欧国家( 1480左右),向东传入匈牙利( 1473)、波兰(1474)、最后到达俄国(1552)。到1480年,欧洲已有 110余个城市设有印刷所。这些初期的印刷所主要依附于大学或教会,其中1478年设立的牛津大学印刷所即为现今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大学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前身。
在初期,印刷技术仅是德国人掌握的专门技术,欧洲各地的首批印刷所基本上是由德国人经办的。只有英国是派人去德国学习后,回国创办的。早期的印刷所规模很小,一般是单人经营,多者也只有数人。主要是因为印刷的图书基本上是大学或教会挑选的拉丁文宗教著作和古典著作,不需要对稿件进行编辑。除销售外,他们兼任了图书出版的各道工序,包括铸字、排版、印刷和装订。这种很高的工作效率使他们在同从事抄本出版的书商竞争中 , 很快就取得了图书出版业的支配地位。部分作坊式书商被迫改为印刷所,部分变为兼起批发作用的零售书商。由于当时的印刷工艺所限,?畛醯挠”臼橐话娼鲇? 250册左右。印刷商通常雇用效率很高的邮差从事图书发行,如1467年,虽然俄国尚无印刷所,但里加的书商已有一批在德国美因茨出版的印本图书出售。1480年前后,在法兰克福出现了一年一度的定期图书交易集市。这时图书目录和单页推广品也已问世,印有书名、作者与印刷者姓名、印刷时间的印本书首页──书名页取代了抄本书的书尾题署。
15世纪末,印刷出版中心很快就从仍处于中世纪的德国转到文艺复兴的发源地意大利。1500年,仅威尼斯一个城市就有印刷所150余个,该城在15世纪共出版印本书4500种,占意大利全部印本书品种的37%。N.詹森和马努蒂乌斯是两位对西方出版有贡献的威尼斯印刷商。前者1470年完善了德国人创造的拉丁文罗马体,对此后拉丁语系各国的文字规范化有重大影响。后者自1490年开始印刷出版古希腊作家的古典系列丛书。自1497年起,每年出版6种8开本拉丁文教科书,这种版本被后人称为"阿尔丁"版本,是西方学术精装图书长期固定的版式。
在西方印刷术发明之前,欧洲各地抄本书的总数不过几万册。到西方印刷术发明后50年,欧洲的印本书已达35000种,印数超过900万册。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人文主义学者对1500年之前的印本书统称为古版书,其拉丁文原意是"摇篮期出版物"。古版书中75%是拉丁文著作, 45%为宗教书籍。 经神学院认可的宗教著作《效仿耶苏基督》 是外国第一部印本畅销书, 此书在1471~1500年间共再版99次。谷登堡印刷的通俗百科全书《万灵药》则是著名的非宗教古版书。
印刷商短暂的黄金时代 受文艺复兴的影响,法国出版业16世纪前期后来居上。巴黎、里昂成为新的出版中心, 出现一批具有人文主义思想、学识渊博的印刷商。他们在印刷宗教图书中大力普及罗马体以取代不易辨认的哥特体,同时还印刷出版很多法文著作。其中最杰出的人物是法兰西斯一世的挚友,曾任皇家印刷商的R.艾斯蒂安。他1531年完成的第 1部法文、拉丁文双解词典《拉丁词典》和1532年印刷出版的法国作家F.拉伯雷著的《巨人传》对法文的推广有很大影响。其子孙 5代从事印刷和出版直到17世纪末,成为欧洲当时著名的出版家族。法国出版的发展部分应归功于对出版有浓厚兴趣的开明君主法兰西斯一世。1538年, 他制定送呈本制度,命艾斯蒂安将每种印刷图书捐赠一册给皇家图书馆,从而首创外国第 1个版本图书馆。这一方法后被大多数国家图书馆采用。1539年,他颁布的法令中有一项禁止任何图书版本与其他版本相混淆的规定。以制止当时印刷商之间越来越多的非法竞争和非法翻印活动。这是外国首次带有版权性质的法律条文。
英国第 1位印刷商W.卡克斯顿的主要贡献是他把拼音活字印刷术引入英国,并首次用尚处于演变状态的英文印刷图书,打破了拉丁文图书在英国的一统天下。他去世后,其助手W.沃德接办印刷所,到1530年共印刷图书 800 余种 ,绝大多数是面向平民的英文小开本图书。他俩人对英文的规范化和图书的民众化作出了贡献。
但长达 100年之久的"玫瑰战争"使英国早期的印刷水平和规模落后于欧洲大陆。当时不仅纸张和铅字需从大陆进口,而且印刷商也多是外国人。在印刷术发明后的100年内 ,英国一直是欧洲印本书有利可图的市场。为促进和保护本国出版业, 亨利八世于1523~1534年间,3 次下令对英国的外国印刷工匠人数进行限制,并最终禁止自由进口图书。
16世纪起源于德国的宗教改革,促进了德国和荷兰的图书出版业。1520年欧洲最畅销的图书是荷兰人文主义学者D.埃拉斯穆斯的著作。1540年,仅在荷兰统治下的安特卫普 (现比利时城市) 就有印刷所66家。在德国,1517年之后,新教创始人马丁·路德的著作最畅销。他翻译的德文《圣经》为现代德语奠定了基础。到16世纪中期,欧洲图书出版日益多样化,拉丁文图书出版则日趋衰退。随着阿尔丁版本的普及,一版图书印量增至1000册。
由于西班牙当时称霸海洋,西方印刷术首先自西班牙输出欧洲。在C.哥伦布发现美洲之后不久,西班牙人J.克伦伯格1502年在墨西哥开设了欧洲以外的第 1家印刷所。此后印度(1557)、智利(1584)、日本(1590)、菲律宾(1593)陆续开设了本国第 1家印刷所。西方印刷术的传入虽然对本地的出版有促进作用,但因印刷商均是欧洲的传教士或殖民者,最初的印本书主要是带有典型殖民文化色彩的拉丁文基督教著作。
检查制度盛行时的欧洲出版业 由于新教和非宗教图书的出版发展, 终于引起教会和欧洲各国君主的恐慌。他们通过各种检查制度对出版业进行限制和镇压。使欧洲出版业的发展再度受阻。
1542年,罗马天主教廷恢复了"宗教法庭" (亦称"异端裁判所" )。翌年该法庭规定所有图书的书名页须印有主教授予的"准印许可";未经教会同意,任何图书均不得印刷或出售。1559年,教廷颁布首批《禁书目录》。首先遭到宗教法庭酷刑惩罚的是德国的新教徒印刷商, 其中不少人因印刷出版新教图书而被判处火刑。在神圣罗马帝国境内(当时疆域包括中欧的广大地区)的印刷商,为逃避灾难并向检查制度反击,在印刷教会禁书时被迫采取伪装措施,即在图书的书名页内印上虚假的准印许可和印刷商名址。在欧洲其他国家,检查制度的实施则视各国君主对罗马天主教的忠诚程度而时有变化。
被教皇1521年授予 "宗教保护人" 头衔的亨利八世使英国成为检查制度最严酷的国家。他于1525年后连续颁布针对异教和煽动性图书的多道法令,最重要的是1538年以反对"猥亵印本书"为名,规定在英国印刷出版任何图书均须先得到枢密院或皇家机构授予的执照作为担保。被授予的执照具有在限定日期内可印刷或出售某本或某类指定图书的权力 。 执照期满后须重新申请。星法院是控制出版的另一个皇家司法机构。1557年,信奉天主教的玛丽女王将颁发出版执照的特权授予在一名主教掌管之下的书业公会,并规定每种图书在出版前还须向书业公会注册,使这个原来的出版行业组织变成官方机构。1586年,星法院颁布的一项法令对印刷商的限制更加严厉。它限定除牛津和剑桥2家大学印刷所外,全国只许在伦敦一个城市设立印刷所,并授予书业公会查封和取缔违禁印刷所和图书的权力。此后书商在同印刷商的竞争中占有明显的优势。在书业公会和星法院的双重限制下,英国印刷商被迫做出让步与书业公会达成协议。书商控制了版本,印刷商只能根据书商提供的版本印刷图书而处于从属地位。在实施检查制度的其他国家,出版业也出现了类似的变化。这种变化可从当时书商的姓名开始出现在图书的书名页上得到体现。以1604年英国印刷商J.罗伯茨为书商N.林印刷的莎士比亚剧本《哈姆雷特》第 2版为例。书名页的版本说明中印有"本书由J.罗伯茨为N.林印刷,在舰队街属于圣邓斯顿教堂的林氏书店出售"。因新教徒编著的图书仍在英国不断出版。1637年星法院颁布了最严酷的法?睿∷⑺苁骷醯浇鍪?23家,重新制定详细的申请执照程序和对违禁者的刑罚。这种镇压政策遭到出版业的反对,也引起许多作家甚至议会的反对。英国诗人J.弥尔顿1644年为此发表了著名的文章《论出版自由》抨击反动的检查制度。1679年,英国议会废除了执照法后,书业公会的地位开始下降,对出版的控制逐渐解体。
在德国,作为欧洲图书贸易中心的法兰克福书市,于1579年被置于德皇的审查委员会监督之下,其后书市就名存实亡了。17世纪初爆发的三十年战争使德国陷于四分五裂之中。除莱比锡公国政府和莱比锡大学因持开明态度而保持了出版繁荣外,全国出版业受到沉重打击。这种状况直到18世纪才有所转变。
法国在宗教战争后重建了君主制。开始对出版加紧控制。1600年来自巴黎的严厉限制逐渐扼杀了里昂的印刷出版,此后法国出版业全部集中到巴黎。1618年,路易八世在法令中规定设立类似英国书业公会的"行业联合会"。这个由掌玺大臣管理的官方机构,对出版的控制甚至比英国更专制。那些会引起麻烦的著作只能印上虚假的书名页非法出版或是拿到国外印刷出版。到17世纪末,巴黎的印刷所也只剩下36家。1538年为皇帝私人设立的印刷所到1620年扩充为官方的皇家印刷所。由于它一贯坚持以法文印刷高水平图书而对其后欧洲产生的法文热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虽然其名称不断改变,但一直维持到今天,现为法国的国家出版局。它是法国历史最悠久的出版单位。
1550~1700年这一个半世纪中,荷兰是欧洲唯一出版繁荣的国家。印刷所从16世纪初期的 250家发展到17世纪末的 2500家 。它成为欧洲出版中心的主要原因是:①16世纪后期的尼德兰革命使之成为世界最早的资本主义国家,欧洲各国的许多违禁书可在荷兰印刷出版后再返销各国。②长期无战乱的稳定政局促进了荷兰本国的学术和文艺著作的出版。如 "地图集" 一词就是荷兰1585年出版著名学者G.墨卡托的投影地图集时首次使用的。荷兰镌版工匠的高超插图印刷工艺也在大量出版的配诗画册中充分表现出来。在检查制度盛行时,欧洲著名出版人物当属荷兰的C.普朗坦和埃尔塞维尔。 前者是法裔荷兰人。 自1549年在安特卫普开设印刷所后,迅速扩展其出版业务,垄断了荷兰南部出版业。1571年被腓力二世任命为西班牙皇家印刷商。他当年开设的第 1家印刷所。现在是著名的印刷博物馆。后者创办的印刷所1593年印刷出版第1本图书后,逐渐将其业务扩展到海牙、乌得勒支和阿姆斯特丹,控制了荷兰北部的图书出版。其家族历代经营出版直到今天。
17世纪其他地区的出版业发展 在亚洲,日本的野村宗十郎于16世纪末发明日文木活字代替金属活字。17世纪起出版已世俗化,民间出版业发展很快,京都是当时的出版中心。但由于刻制日本木活字需较高工艺和费时较长。17世纪初期盛极一时的活字印刷不久就重新被木版印刷取代。当时日本的书籍与中国的线装书相同,称为"和装本"。
1638年,英国人 S.戴在北美(当时为英属北美殖民地)剑桥开设了第1家印刷所,1640年印刷出版美国第1部印本书《诗篇大全》。戴去世后,印刷所由其子接办,是为今日著名的哈佛大学出版社前身。殖民地政府虽也有检查制度,但对出版主要是持鼓励政策。很快在波士顿(1663)、费城(1685)和纽约(1693)相继有了印刷所。但由于当时全部印刷用品均须从欧洲进口,殖民地时期北美的印刷所规模很小,主要靠翻印历书、祈祷书和法律书来维持。出版后的图书完全靠小贩走街串巷或在农村流动出售。1647年在波士顿出现的北美第 1家固定"书店"是兼售图书的杂货店。对英属北美殖民地时期出版有贡献的人物还有英国人W.布拉德福德,费城第 1家印刷所是他开设的,1670年又创办北美第 1家造纸厂,1693年任英属北美殖民地皇家印刷商,一生共印刷出版图书400余种。
教育普及与检查制度的废除 自18世纪起,西方出版业再次获得恢复和发展。其主要推动力来自教育的普及和文学创作中散文体小说有了长足的进步。这时图书品种大量增加并且更加多样化,英国图书出版由16世纪的年平均数100种增长到18世纪中期的600种,德国则达到 750余种。而由部分连续出版物演变而成的定期出版物──期刊和报纸逐渐增多,开始与图书分道扬镳。
中欧的魏玛公国早在1619年就开始实施儿童义务教育制度。在普鲁士于1717年效仿之后,欧洲多数国家也在18世纪相继实行。教科书开始成为主要出版物。随着教育的普及,广大中等收入的民众,包括是妇女中识字的人数猛增。使得各种通俗文学著作的市场日益扩大。在英国、法国和德国,散文体小说出版发展很快。当时英国图书出版业提出"百万民众文学"的口号。最早成立出版公司的J.贝尔为扩大图书销售而首创低价通俗丛书《大不列颠诗人全集》。该丛书1777年出版,1783年出齐,共109册,每册6先令,仅为当时一般图书售价的30%。在美国和加拿大则是出版廉价故事书和小册子,其中最著名的是美国文豪B.富兰克林1732年以理查笔名主编的《穷理查历书》。该书内容丰富,连续畅销几十年。
由于文学著作不断增加,书商们不必再象过去那样为争夺稿本而拼死竞争。他们可以通过自由选择稿本,发现和收罗有前途的作家为自己创作,了解和引导公众兴趣,对新颖题材甘冒风险的投资等多种方法,开拓业务和建立声誉。这样就使编辑工作的重要性大大增加,成为图书出版的首要环节。欧洲的图书出版开始了新的分工。一部分有魄力并且资金较多的书商和印刷商立即把主要精力转向稿本的选择、修改和版本设计等编辑工作。他们是外国首批现代意义的出版商。在英国和美国,由书店发展而成的出版机构多称出版公司,由印刷所增设编辑部门而发展成的出版机构则称出版社。故英文 press一词含有包括印刷所和出版社在内的多重词义。其他印刷商(或书商)则集中力量专门从事图书的印刷(或销售)工作。对图书出版的控制又从书商手中过渡到出版商手中。
西方图书出版业结构的这种变化始于英国议会1709年通过、1710年生效的外国第 1部版权法。该法虽然并不完备,但无疑是外国出版发展中一次革命性的进步。它首次明确了作者和出版者的权益,由书业公会负责全国的版权登记,为出版业创造了合理竞争的环境。
西方教育普及的同时,教会神权和宫廷皇权的统治在西欧迅速衰落。当无法强制实行书刊检查后,它们只好采用对作者和出版者给予津贴或赏赐的方法来鼓励带政治倾向和宗教色彩的图书出版。英国宫廷津贴的一般标准是除作者应得收入外,一首诗加付5个基尼(旧时英国金币,合 21先令 ),一部剧本加付 20基尼。教会的赏赐金额很高。 如英国桂冠诗人 J.德莱顿因1697年所著 《维吉尔》获教皇赏赐 1200英镑,英国著名出版商B.B.林托特因出版《伊利亚特》得到教皇赏赐5300英镑。而当时一位店主一年才能赚50英镑,一名工人一年仅挣15英镑。
随着资产阶级逐渐在西欧国家议会中占据多数,继英国之后,瑞典(1766)、丹麦(1770)、法国(1789)等废除了书刊检查制度。法国国民议会对出版自由作出了迄今最明确的阐述:"思想与观点的自由交流是人类最珍惜的权利之一;为此每位公民享有言论、写作和印刷的自由"。美国1791年通过的宪法第一修正案,正式确定了出版自由的原则。但在中欧和东欧,因教会势力依然强大,出版业继续处于检查制度控制之下。如俄国作家和出版商Н.И.诺维科夫1792年就因出版批评叶卡捷琳娜二世的著作而被关进监狱。神圣罗马帝国崩溃后,1848年德国废除检查制度。俄国则迟至1905年资产阶级推翻沙皇后才取消这一制度。检查制度的废除,决不意味着对出版业没有任何限制。直至今日,各国政府因各种政治、宗教或道德的原因,在不同时期对出版业施加的或多或少、这样那样的限制从未停止过。
18世纪随着西欧与亚非拉广大地区之间的通商发展和殖民扩张,西方印刷术也得到进一步推广。由土耳其(1727)传入阿拉伯地区;由美国传入加拿大(1764);由新加坡(1815)传入东南亚。
产业革命与西方图书出版发行体系的完善 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的产业革命,使西方图书出版发展到一个全新的水平。造纸和印刷技术的不断革新与机械化生产的普及,降低了图书生产成本。1740年纸张占图书成本的20%以上,到19世纪末已降为不足10%,1820年后以布作图书封面逐渐取代了皮革。交通运输中铁路和轮船的出现,加速了图书发行速度,并扩大了销售范围。图书贸易已超出国家的疆界。乘坐车船旅行成为阅读图书的极好机会。车站和码头的零售书亭随着通车和通航的扩展,遍布西方主要城市。对殖民地的图书出口为西方大国 , 主要是英国开辟了新的广阔市场。1800年德国年度出版图书增长到2569种,1825年英国年度出版图书达到6000种。
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时期,西方图书出版业本身的组织结构也产生了很大变化。由于出版物之外的其他印刷品,如纸币、邮票、产品商标等的生产日益增加,印刷已逐渐独立于出版业,发展成单一生产型的制造行业。出版商与书商也进一步向专业化方向发展。首先,部分出版社演变成专业图书出版社。如英国的朗曼出版集团公司和美国的哈珀与罗出版公司是教科书出版社;美国的利平科特出版公司、约翰·威利父子出版公司和德国的施普林格出版公司是学术图书出版社;法国的拉鲁斯出版社和德国的布罗克豪斯出版公司是工具书出版社。更重要的是自19世纪中期起,首先在美国和德国出现由部分书商分化出专门起图书流通渠道作用的中间商──图书批发商,或图书代理商。各出版商通过一位中间商就可把自己的图书发行给若干书商零售。 反之, 各书商通过一位中间商亦可购进若干出版商的图书。中间商的产生大大方便和简化了出版商和书商之间的多头联系。同时,起联结作用的中间商可分别向出版商和书商提供较全面的出版信息和市场行情。代理商与批发商的不同是它除从事图书批发业务外,还兼营国际图书贸易和零售业务。这种新的出版商凮批发商(代理商)凮书商的结构,加上原有的出版商凮书商和出版商直接销售两种结构,进一步完善了图书出版发行体系。
1848年,马克思与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在英国伦敦出版。到1871年,该书已用50种文字出版770种版本。1867年,马克思的主要理论著作《资本论》德文版第1卷在德国汉堡出版,德文版第2卷1885年出版。马克思去世后,在恩格斯努力下该书德文版第3卷于1894年出版。
促使 19世纪西方图书销量猛增的另外两项进展是:①作为图书销售最稳定市场的团体订户数字因大学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在欧美发展迅速而有巨大增长;②美国出版商19世纪末率先利用日益兴旺的报刊大登图书广告而成为扩大销售的有效方式后,欧洲各国图书出版业也随之普遍采用。
随着19世纪多数西方国家陆续颁布版权法,并出现了国家图书馆和国家书目后,制定国际间的版权协议时机已经成熟。1886年在瑞士伯尔尼和乌拉圭首都蒙得维的亚分别通过两项国际版权协议。前者由13个欧洲国家当年签署,称为《伯尔尼公约》。后者由美国在内的美洲国家(1910年已有17个国家)签署, 称为《泛美公约》。
全国性和国际性图书出版行业组织的成立,标志着西方图书出版体系基本形成了。1825年德国首先成立非官方的全国图书出版组织 "德国书商协会" 。随后英国、法国等也成立了出版商或书商的非官方全国性组织。1896年在巴黎成立了国际出版商联合会。西方主要国家政府除设立专门的政府出版机构,如英国的皇家出版局(1786)和美国的政府印刷局(1860)从事出版政府机构的出版物外,民间出版业事务完全由非官方的行业组织来处理。为保证图书出版的正常发展,避免行业内部的自杀性削价竞争,德国(1887)和英国(1899)的图书出版行业组织制定了本国出版商和书商之间的"实价书协议",明确了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的经济关系。
在亚洲,明治维新(1868始)使日本迅速成为世界出版大国。1869年,本木昌造制成日文铅字,旋于1870年在长崎开办日本第 1家现代印刷厂。1872年有恒社成为日本第1家采用西方机械造纸法的造纸厂 。这两项进展,导致1876年日本出现洋装书(西方印本),和装本很快就被取代。出版业中心已转到江户(现东京)。
到19世纪末,图书出版已成为西方社会的一个重要产业。一些规模较大的西方出版公司雇员已超过1000人,并在外国开设了子公司。年度出版新书较多的国家有英国(1890年5735种)、法国(1890年13643种)、德国(1890年18875种)、俄国(1880年10562种)、日本(1891年 22568种)和美国(1890年4559种)。
战争与革命对外国图书出版的影响 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对欧洲图书出版业是一次沉重的打击。在英国 ,纸张因短缺实行配给 ,数量只有战前的 2/3,但价格却上涨 8倍。出版商只能靠降低图书制作质量以满足市场需要。书店内出售的多是粗制滥造的劣质图书。战前德国年度出书曾高达 3万种,但战争期间产生了严重的书荒。除大出版商尚可勉强支撑外,许多小出版商破产或被兼并。由于战争的破坏,欧洲其他国家图书出版业最主要的顾客中产阶级的购买力大大下降。面包和黄油比精神食物的图书对维持温饱更为重要。美国和日本因未受战争直接影响,图书出版业得以正常发展。美国出版商利用英国出版业的不景气迅速在国内市场上排挤了英国的势力,而且开始向外扩张。由此导致美国文学作品在国外得到传播。在日本,到20年代初,年度出版图书已超过 35000种,日文图书开始输往朝鲜和中国。
苏联十月革命的成功产生了一种完全新型的出版体系──国家管理的出版事业。1917年11月28日苏维埃政府发表的出版法令,和12月29日苏维埃执行委员会发表的国家出版社法令, 是苏联建国初期的主要出版业文件。年底成立的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出版部,是管理全国出版事业的最高机构。1918年成立的共产党人出版社,是苏联第一家国营出版社。1919年成立的俄罗斯联邦国家出版社,已负有整顿全国出版业的任务。但国内战争期间政治、军事、教育等各部门都大量出版宣传材料和小册子,出版工作比较混乱。到20年代初出版业开始全面整顿时,苏联共有出版社3000余家,其中私营出版社1000余家。到30年代初,私营出版社全部被淘汰,其他出版社也进行大量的合并,仅有 200余个。但图书的发行量猛增到8.5亿册,是20年代初的3倍。书店和发行机构已陆续国有化。1923年成立隶属外贸部的苏联国际图书公司,独家经营苏联的国际图书贸易工作。
西方图书出版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恢复时期里,产生一种新的邮购售书组织──图书俱乐部。它1919年首先在德国出现,以协会的形式吸收会员,以低于市价向会员邮购发行图书。这种新的推销方式在欧洲遭到书商的激烈反对,但在美国却迅速得到发展。其原因是在美国缺少书店的广大乡村和边远地区可方便会员购买图书。此外,美国出版商E.J.霍尔德曼在20年代出版每册售价仅 5美分、称为" 小蓝皮丛书 "的系列小册子1260种。他本着薄利多销的原则(限定每次最少购买 20种),采取在报纸上刊登广告直接销售的方式,共售出 1亿多册。
1929年始于美国的经济大萧条,使美国图书出版发展受阻。图书销量急剧下降,许多出版商破产,出版业兴起兼并风潮。1931年英国图书出版业也受到经济衰退的影响。为扩大图书销售,英国出版商H.雷蒙德1932年发明购书券。它是只能购书的礼品证券。购买者将它作为礼物转赠他人,持券者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购图书。但这种创造再次遭到书商的反对,未能在图书出版业得到推广。
出版商为摆脱萧条采取的另一项冒险是出版发行量很大的廉价纸皮书。英国出版商A.莱恩1935年,以《企鹅丛书》为名,出版各国文学小说的普及本纸皮书。它以精美的彩色封面设计,低廉的售价 (每册6便士),可以装入衣袋内的小开本体积三大优点,立即获得人们的欢迎。每种《企鹅丛书》的发行量高达几十万册甚至上百万册。欧美各国相继仿效,出现许多专门的纸皮书出版社。作为大众读物的纸皮书出现后,使广大中等以下收入的民众,由借书阅读者变为购书者。在亚非拉国家,纸皮书则成为主要的图书品种,并促进了当地图书出版业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除美国外的主要出版大国再次遭受战火的破坏。在英国,纸张的配给量还不到战前的40%。由于新书出版减少,各种积压的旧书和滞销书被抢购一空,经典著作、教科书、参考书等精装书严重脱销。出版商和书商虽发了财,但资金无处使用。1942年,英国政府不得不额外配发少量纸张专门再版"对民族具有重要性"的图书 。在德国 、意大利和欧洲被其占领的国家,图书出版业不得不忍受法西斯对出版物资的严格控制和对图书的严酷检查。但多数出版商和书商在高压制度下生存下来了。苏联因受战争影响,图书出版和发行量由1940年的45000种、4.6亿册,下降为1945年的 18000种、2.9 亿册。日本图书出版业情况更糟。在军国主义控制下,年度出书由战前的30000余种,猛跌到1944年的5438种,出版社仅剩200~300家。
美国图书出版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再次利用英国同业的困境,加速了对外扩张。1943年,在纽约成立了"战时图书委员会"的出版组织,专门为美国和盟国军队提供"军内版"纸皮书。到1947年,这种图书共出版1324种,发行量为 1.2亿册。民间出版商则大力向英国图书传统的海外市场印度、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国出口图书或建立子公司。到战争结束时,邻国加拿大的图书市场已基本上被美国所控制。
Douglas C.Momutrie ed. , The Book: The Story of Printing and Bookmaking, 3rd Rev. Edition,U.K.,1943.
F.A.Mumbay ed., Publishing and Bookselling,4th Edition,U.S.A.,1956.
Paul Winkler ed., Reader in the History of Books and Printing,U.S.A.,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