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发行管理学 : 图书发行管理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的应用科学,以图书商品在流通过程中的管理活动规律为研究对象。图书发行学的分支学科。
起源、发展和现状 自图书作为商品流通之时,就有了对图书发行进行管理的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出版总署在1950年10月颁布的《关于国营书刊出版印刷发行企业分工专业化与调整公私关系的决定》中,对国营新华书店内部管理作过一些原则规定,如建立民主管理制度、减少管理层次、简化发行手续、降低发行费用等。其后,书店在工作中也积累了不少管理经验。到70年代末期,新华书店总店为了恢复和发展被"文化大革命"破坏了的发行事业,曾从全国书店物色科研人才,组成若干编写小组,分专题对30多年来全国图书发行工作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技术进行了总结,陆续编写出版了《农村发行》、《城市发行》、《计划与统计》、《财务与会计》等多种培训发行管理人员的教材。为了借鉴国外的发行管理经验,还编辑出版了《海外书林》,介绍美国、苏联、英国、法国、日本、联邦德国、民主德国等20多个国家的图书发行概况和经营管理经验,丰富了中国图书发行管理的研究内容。在这个基础上,又专门组成研究小组,于1986年6月编辑出版了高等院校图书发行专业试用教材《图书发行管理学》。
日本的书店很重视图书发行管理科学的研究。80年代初,东京的大型书店──八重洲图书中心,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活动,成绩卓著,引起了社会舆论的重视。1985年,日本的书店经营动向调查会编著了《书店经营管理大全》,较系统地论述了书店的资金管理、发行网管理、门市管理、销售管理、业务管理、人才管理等。西方国家的书商协会,也很重视对本行业的管理科学研究。他们主办的书商杂志,经常发表图书发行管理方面的论文,还不断举办培训班,提高本国书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基本内容 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图书发行管理的内容不尽相同,但共同点是研究书店行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上述的《图书发行管理学》一书,根据中国国营新华书店的实践经验,将图书发行管理学的基本内容概括为几个方面:
①图书发行目标和目标管理。包括图书商品目标体系,图书发行企业目标的逻辑结构及其目标管理的基本内容。图书是精神产品,图书发行目标应该包括社会效益目标和经济效益目标。社会效益目标是与图书这个精神产品的使用价值联系的,是难以直接计量的。经济效益目标,如销售总额、资金占用额、开支总额等,则是可以计量的。
②图书发行质量管理。包括图书发行质量要求,全面质量管理活动,质量评价标准,保证质量的具体制度以及科学的评价和严格的考核。
③图书发行信息管理。包括发行信息的需求、来源、运用和管理系统,发行预测、决策的原则、内容和基本方法。正确及时的信息是领导决策和制订计划的重要依据。管理信息的职能部门对情报信息要确定需要、进行搜集、加工整理、提供使用,这样四个阶段的工作,才能完成任务。
④图书发行计划管理。包括计划管理的形式,计划的编制和落实,指标体系和经济活动分析。
⑤图书进发管理。包括产、购、销系统管理要求,产销合同管理,发货控制,零售书店的进货管理,存书管理(见图书产销形式、图书进货)。
⑥图书销售管理。包括市场分析,批发管理,零售管理,广告管理(见图书进销、图书批发、图书市场预测)。
⑦图书储运管理。 包括仓储经济指标,包装管理,图书发运网管理,仓储设备及运输设备管理(见图书发运、图书商品管理 )。
⑧财务管理。包括图书发行企业财务管理体制、财务管理方法体系,资金管理,成本管理,利润管理,存书分年核价, 会计控制与考核。过去多年实行的"统筹统支" 的财务体制,已不适应发行部门企业化的进程。1983年财政部颁发的《关于国营企业利改税试行办法》,把企业上交利润改为按照规定的税种和税率交纳税金,扩大了企业自主权,有利于加强和完善企业的经济责任制。
为适应80年代后期图书发行改革的需要,中国发行工作者就中国国营图书发行企业的管理体制,本行业承包经营责任制的理论和方法,图书市场的竞争与协同,图书发行企业的最佳组织结构等专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以丰富图书发行管理学的内容。
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本学科是图书发行学的重要分支。图书发行学探索的是图书商品在发行过程中的一般规律,图书发行管理学探索的是图书商品在发行过程中的管理活动规律。其核心内容是管理,因此借鉴和引进了管理科学的理论和基本知识。本学科的出发点是图书发行企业管理,在研究的过程中吸收和消化了企业管理学的知识,但图书是精神产品,图书发行企业具有文化宣传属性,其管理活动既要遵循文化宣传活动规律,又要遵循一般的商品流通规律。本学科围绕这两个方面的规律,具体探求图书发行的科学管理。
- 欢迎来到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