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 : 著名作家和文艺报刊编辑。浙江富阳人。1896年12月7日生。名文,字达夫,笔名文、达、旭、日归、春江钓徒、T.D.Y、Y.D.T.等。出生于一个医家门第。早年在富阳县立高等小学堂学习。1910年考入杭州府中学堂,后又到之江大学预科、蕙兰中学等校读书。1913年9月赴日本留学,先在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学习,与郭沫若结识。1915年9月就读于名古屋第八高等学校文科法学部,时常在该校《校友会杂志》和日本《新爱知新闻》上发表诗作。1919年考入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科。1921年发表成名作《沉沦》,“名声大噪”。同年7月,与郭沫若、成仿吾、张资平等在东京成立进步文学团体创造社。不久即回国主持创造社出版事务。1922年3月15日,创造社最早的文学期刊《创造季刊》在上海创刊,任该刊编辑,并发表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采石矶》等。他编完该刊创刊号即返回日本参加帝国大学毕业考试,并获得经济学士学位。同年7月回国,到安庆安徽公立法政专门学校任教。1923年应聘赴北京大学任经济系讲师。5月13日,《创造周报》在上海创刊,参与编辑并发表论文《文学上的阶级斗争》、《艺术与国家》和小说《青烟》等。7月21日,上海《中华新报》副刊《创造日》创刊,与成仿吾编辑并发表纪行《还乡记》。1925年初赴湖北武昌,应聘任国立武昌大学文科教授约一年。1926年3月,与郭沫若同赴广州,任广东大学文科教授。同年11月离职返上海,主持创造社出版事务,参与主编同年3月16日创刊的《创造月刊》,提倡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同时,与周全平主编《洪水》半月刊,并发表《在方向转换的途中》、《广州事情》、《无产阶级专政和无产阶级文学》等重要文章。1927年3月19日,《新消息》周刊在上海创刊,参与主编并在创刊号发表《创造社出版部的第一年》,记述创造社及该社出版部情况。同年8月15日,声明退出创造社。1928年春,经阿英介绍秘密加入太阳社。6月20日,与鲁迅合编《奔流》文艺月刊。9月20日,主编《大众文艺》月刊。10月16日,又与钱杏邨合编中国济难会主办的《白华》月刊。1930年2月,与鲁迅、柔石、冯雪峰等发起成立中国自由大同盟并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3年1月,和鲁迅一起加入宋庆龄等人发起的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并被选为上海分会执行委员。同年4月,举家离开上海移居杭州。1936年去福建任省政府参议,积极投入抗日救亡的宣传鼓动工作,发表不少主张抗日的文章和演说。1938年4月,应郭沫若之邀赴武汉,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设计委员。同时,被推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研究部主任,编辑《抗战文艺》,并到前线慰问、采访,写了一些激动人心的战地通讯。1938年10月武汉沦陷后,于年底赴新加坡应聘担任《星洲日报》编辑。1939年1月9日,开始主编《星洲日报》副刊《晨星》和《繁星》,后又兼编《文艺》周刊、《教育》周刊、《星洲半月刊》和《星槟日报》的《文艺》双周刊。1941年起,又兼任英政府情报部所出版的《华侨周报》主编,发表大量宣传抗日的政论、短评、杂文和旧体诗词,号召爱国侨胞支援抗战。同年3月,领衔发表《星华文艺工作者致侨胞书》,抗议国民党发动“皖南事变”。12月初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担任新加坡文化界战时工作团主席及文化界战时干部训练班主任。12月底任新加坡华侨抗敌动员委员会执行委员兼文化界抗日联合会主席。1942年2月4日撤离新加坡,改名赵德清,转移到苏门答腊,后又改名赵廉,在巴爷公务小镇住了3年又4个月。1945年8月29日晚失踪,9月17日夜被日本宪兵部秘密杀害于武吉丁宜附近的丹戎革岱荒野中。1952年被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著作有《达夫全集》 (7卷)、《郁达夫选集》、《郁达夫诗词抄》、《戏剧论》、《小说论》、《文艺论集》、《达夫日记》 (九种)、《达夫游记》、《达夫散文集》、《达夫短篇小说集》等。1982年三联书店香港分店和广州花城出版社又联合编辑出版《郁达夫文集》 12卷。
- 欢迎来到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