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太雷 : 中国共产党早期报刊宣传活动家。江苏常州人。原名曾让,字泰来,学名复,参加革命后改名太雷,又名春木、椿年、孝曾等,笔名大、太、春、椿、木、雷、大雷、春之、之椿、泰雷、马托春木等。8岁丧父。辛亥革命爆发时在常州上中学。1915年7月因参加学潮被开除学籍。1916年秋,考入天津北洋大学法政科学习,在课余担任英文《华北明星报》 (North China Star) 翻译。1918年5月,参加反对段祺瑞政府与日本秘密签订 《共同防敌军事协定》 的爱国学生运动; 同年秋,开始翻译社会主义文献,逐步接受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爆发时,积极参加北洋大学学生会的工作,成为天津爱国学生的重要骨干之一。1920年4月,共产国际代表维金斯基 (Г·Войтинский) 一行来北京与李大钊等会见,担任会见时的翻译。同年8月,赴上海参与组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和发起组织中国共产党的活动。11月在天津建团活动中,领导团组织出版了以工人为主要对象的 《劳报》,被查禁停刊后迁到法租界改出 《来报》 (取英文Labour一词的译音),翌年1月中旬被巡捕房查封后迁出租界又改名为 《津报》继续出版。1921年春,赴苏联参加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并在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担任中国科书记。同年8月,从苏联回到上海,担任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马林 (Maring) 的助手和翻译,并完成将《中国共产党宣言》 的英译稿翻译为中文的工作。1922年2月,第二次赴苏联参加东方各民族人民代表大会,并把报道大会情况的稿件寄给北京 《工人周刊》发表。旋与少共国际代表达林 (С·А·Далин)抵达上海,负责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筹备工作。同年5月,在广州团的 “一大”上当选为团中央执行委员。11月,第三次赴苏联参加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1923年1月,被孙中山任命为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干事,为促成国共第一次合作做了大量工作。5月至8月,在中共中央机关报 《向导》 周报上发表 《外国统治下的商人政府》、《羞见国民的中国国民党》 等17篇文章,并在 《前锋》 创刊号上发表 《法西斯主义的国际性》 等3篇文章。8月,出席在南京召开的团的 “二大” 会议,继续当选为团中央执行委员。大会后,参加以蒋介石为团长的孙逸仙博士代表团第四次赴苏考察,出席在莫斯科召开的少共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并担任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驻少共国际代表。1924年1月21日列宁逝世,为了表达中国青年对列宁的悼念,在苏联报刊上发表用毛笔和汉字写下的 《列宁与中国青年》 一文。1月23日,在莫斯科又为上海《民国日报》 副刊 《觉悟》 撰写 《列宁底死》,介绍苏联人民对列宁的衷心爱戴和沉痛悼念。这年春,还为莫斯科 《农民国际》 第二期撰写 《中国的农民及其革命运动》 一文。5月1日,又为莫斯科 《工人日报》 题词说“俄国的十月革命唤醒了中国工人的觉悟”。6月下旬,在莫斯科参加少共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期间,与苏联 《青年建设者》 杂志和莫斯科《工人日报》 青年记者马克西莫夫进行了会见。1924年8月从苏联回到上海,担任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书记。为团中央机关刊物 《中国青年》 周刊的领导者和编辑人之一。还一度担任上海 《民国日报》主笔和社论委员,在11月26日至29日的该报副刊《觉悟》 上,曾以 《马克思政治学》 为题,连续发表了列宁所著 《国家与革命》 一书中第一章的译文。1925年春调至广州工作,担任苏联政治顾问鲍罗廷(М·Бородин) 的助手和翻译。同年秋担任中共广东区委常委和宣传部长,并兼任1926年2月7日创刊的中共广东区委机关报 《人民周刊》 主编。在从创刊到10月出版的27期中,先后发表 《二七之意义》、《纪念孙中山先生》 等各种题材的文章70余篇。在此之前,曾在毛泽东主编的 《政治周报》 上发表 《广东政府内政上的两大政策》 一文。10月4日至26日,在国民党中央青年部主办的机关刊物《革命青年》 第1卷第4至7期上发表 《万县事件》、《英国外交又失败了》、《青年运动的使命》、《革命一贯的策略》、《一年以来政局的回顾》 等多篇文章。1927年春,到武汉任中共湖北省委书记。在党的“五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6月8日在 《向导》 上发表 《武汉革命基础之紧迫问题》 一文。在党的八七会议上当选为中央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会后调任广东省委书记,主持出版 《广东省委通讯》,为《布尔塞维克》 撰写 《广州工人十月十四日的大示威》 一文。12月11日与叶挺、叶剑英等领导广州起义,并担任广州工农民主政府代理主席兼陆海军人民委员长。12月12日在与国民党军作战中牺牲。他牺牲后的第二年,苏联 《真理报》 登载其殉难消息,并发表他1924年送给莫斯科 《工人日报》 记者马克西莫夫的一幅照片,他生前的英雄事迹被人们广泛地传颂着。主要著述收入 《张太雷文集》。
- 欢迎来到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