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盈 : 著名记者。山东德州人。1912年11月 28日生。原名绪桓,曾用名奚行。父亲为铁路高级职员。7岁时到天津,后又转北京读书。1926年入北京四存学校上初中。1929年转到大同中学读高中。学习期间,开始为天津 《大公报》 副刊 “小公园”、太原《社会晚报》 副刊、上海 《中学生》 杂志等投稿,并参加地下党领导的读书会,创办文学期刊《尖锐》。1932年考入保定河北农学院林学系,继续在叶圣陶主编的 《中学生》、周扬主编的 《文学月报》 等刊物上发表小说。1933年转入南京金陵大学农业专修科,次年加入中华农学会,并在 《中华实业杂志》 等刊物发表研究果木嫁接的论文。1935年曾利用实习机会,写出一组 “农林视察游记” 在《国闻周报》 上发表。同年底毕业考进陇海铁路。1936年起,利用工作机会在铁路沿线巡行,为 《国闻周报》 撰写 《饥饿线上的农村旅行》、《一个干燥的农业区》、《内陆沙漠》 等系列性农村考察游记。同年底,被 《大公报》 上海版吸收为练习生。1937年初,以 “本报旅行记者” 名义,前往江西、安徽两省采访,撰写了大量旅行通讯在该报津、沪两版同时连续刊出。抗战爆发后,离北平经天津乘船至烟台,漫游齐鲁大地,在该报连载 《渤海之滨》、《今日的山东》等通讯。10月受命渡过黄河,奔赴西北战场采访,所写 《朱德将军在前线》、《战地总动员》 等通讯,是关于八路军的战略战术和群众工作经验的较早的报道。之后又取道西安,西去兰州,沿甘新公路考察大西北诸省,写了 《抗战中的西北》一书。1938年夏,从西北回到武汉,参加中国青年记者学会。10月与结婚不久的彭子冈同时加入中国共产党。12月1日,重庆 《大公报》 发刊,任采访部主任。在后方7年,行踪遍及川、黔、桂、粤、闽、湘、赣等省,采写了大量有关后方工业和社会经济状况的报道和通讯,及有关实业界人物的专访和特写,分别在《大公报》和《新中华》、《客观》、《中学生》杂志等报刊上发表,成为大后方具有权威性的“经济记者”。抗战胜利后,1945年10月27日离重庆飞赴北平,任天津《大公报》驻北平办事处主任,采写了《宠城听降记》、《北方风雪画》等反映国民党忙于“接收”的通讯。1946年参加有关军调处执行部活动的报道,写了《从张家口说起》、《延安的春天》、《从济南看山东》、《彭城走马记》、《归绥一瞥》等10篇通讯,后由文萃社编成《烽火十城》一书出版。同时,还写出了总题目为《北方工业》的一组通讯,该组通讯曾被当时任华北工协理事长的李烛尘比作《阿房宫赋》。1947年底至1948年底,至东北各省采访,连续发表《一个黄金时代的错过》、《本溪湖的呜咽》、《抚顺沧桑录》、《水泥没有出路》、《一个人谈电工事业》、《手工业玉碎记》、《一个重工业建设的梦——记孙越崎九出山海关》等综述性通讯,集中反映了国统区百业凋零、陷入绝境的局面。1949年1月参加接办天津《大公报》工作,2月27日该报改名《进步日报》出版,任临时管委会成员,不久又被任命为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参事。1952年调任政务院文委会宗教事务处副处长。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直至1960年“摘帽”。1962年调回北京,到全国工商联《新工商》编辑部工作,1972年退休。粉碎“四人帮”后,到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工作。1979年后任文史资料委员会工商经济组组长、《人民政协报》编委,被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并继续在《人民日报》增刊《大地》、《新民晚报》、《工商经济史料》等报刊发表文章。已出版的新闻、通讯、特写文集有《抗战中的西北》、《烽火十城》、《当代中国实业人物志》等,已出版的小说集有《战时边疆的故事》、《前后方》等。1996年12月11日在北京逝世。
- 欢迎来到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