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于鸣 : 重庆《新华日报》 外勤记者。山西崞县(今原平) 人。又名欲明。出生在一个不大富有的农民家庭里,除父母亲和小妹妹外,还有一个在八路军工作的弟弟。具有北方人浓厚的爽直纯朴性格。在小学时代从10岁起即开始写日记,读高小时写日记已成为每天必修的课程。读初中时仍保持着写日记的习惯,并阅读了钱谦吾的日记文作法和郁达夫的日记9种、郭沫若的日记,以及曾文正公日记等,更充实了他的日记修养。初中毕业时因遭 “警宪当局” 的搜查,已不能直抒自己的心意。仅在小学和中学时代写的日记,堆起来已有两尺高。曾在山西太原国民师范学校读过书。后去北平考大学未被录取,便去武汉就读于武昌文华图书馆专科学校。1937年 “七七” 事变爆发后,毅然离开武汉奔赴延安,起初在陕北公学读书,后转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并在抗大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6月毕业后,分配到武汉 《新华日报》 工作。他酷爱文艺,原想当编辑从事写作工作。当时是 “保卫大武汉” 工作最紧张的时期,报社内已有部分人员疏散西撤重庆,营业部服务课缺人,便服从组织决定暂代理服务课工作,担任整理当时该报参加的50万封慰劳信运动中从全国各地寄来的慰劳前方将士的来信。他坚持“当天的工作绝不留待明天作”,还把在抗大学习的“严肃、活泼、团结、紧张” 的工作作风介绍给报馆。10月22日晚,随报社大部分人员乘 “新升隆”轮撤离汉口,在船上阅读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一书。次日轮船遭日机轰炸,报馆人员等25人遇难,他也在被炸中受伤,新近所写三四本日记和若干年来所拍照片均与船同归于尽。他表示要 “用工作来回答敌寇暴行,在工作上加油才是真正纪念死者的办法”。因 “对于工作异常积极”,具有 “对工作负责不苟且的态度”,到重庆后正式提拔他担任 《新华日报》 外勤记者,对采访工作更加努力,经常在报纸上发表内容充实的特写等。其中有他笔记的彭德怀将军讲稿 《华北抗战概况与今后形势估计》,还有他采写的 《中华文化灿烂的一页,全国报纸期刊大展览》 等报道。此外,还在 《群众》 杂志上发表了《巩固西北民族团结》、《晋察冀边区抗日根据地是怎样创造起来的》、《敌机轰炸后的难民》、《首都文化在血火中前进》、《“向着光明的高傲的呼号!”》 等文章。1939年夏,《新华日报》 奉令疏散,他留市区工作,旋因日夜连续不断地过度劳作而病倒。7月被送到宽仁医院治疗,仅休养月余,便感到既用了报馆好多钱,又耽误了好多工作,就又回报社抱病工作,并在日记中写道: “只要有一个细胞还在活着,我便应和病魔搏斗下去!”调作内勤一个月,病又复发,报馆方面想了各种方法,尽了最大的努力,曾请几位名医和护士诊治护理,终因肺结核、脏病、肋膜炎等病齐集一身,于1940年2月26日午后2时逝世。在弥留时还断断续续地说: “坚持抗战到底”。当日晚 《新华日报》 为他召开了有200多人参加的追悼会,次日报纸上刊登了秦博古、董必武、何凯丰、叶剑英的联合悼词,潘梓年、吴克坚、章汉夫、吴敏、熊瑾玎等暨全体职工的联合悼念文章,以及夏夷之、国泰等人的署名追念文章; 同时还发表了他的遗作 《病中日记的片断》,包括1940年1月1日开始日记的前记。病逝前1月还在 《群众》上发表了 《陕甘宁边区怎样实现了民主制度?》 一文。
- 欢迎来到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