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步陶 : 近现代著名报人、新闻学教授和学者。祖籍四川隆昌,1882年8月23日生于河南祥符。名成塽,字景庐,笔名步陶。自幼随祖父郭霖三宦游河南。15岁起随父亲郭述吟居开封,拜宜兴人潘冠曹太史为师。1901年回隆昌应小考,得录光绪壬寅年(1902年) 秀才。后到叙州参加科考,又当上贡生。但到成都应举子试,却以文章不达而两考未遂。1903年在隆昌知耻中学学习,开始接受新教育。1904年到上海,考入南洋中学,是校内唯一的川籍学生。1910年毕业后,由校长王培荪介绍到一家报馆当学习员。继入上海 《通信晚报》 做佐理编校事务,开始实习撰写评论。1911年冬辞职回隆昌老家。1912年2月,应聘担任重庆 《民国新报》 主笔,兼任上海 《太平洋报》 驻渝访员。同年10月又返回上海,11月中旬经王培荪介绍入 《申报》 馆工作。初作校对,次作助理编辑,后成为正式编撰员,与陈冷血、张默公等共同主持该报的评论工作。从1914年6月15日起至1918年2月6日止,在该报 “杂评”栏共发表署名评论文章475篇。在 《申报》 工作5年零3个月,开始在上海报界崭露头角。1918年3月移到上海 《新闻报》 工作。先专编本埠新闻,次兼编外埠信电,后专注重于评论撰写。历任该报编辑、编辑主任、主笔等职达20年,尤以写作社论、短评著称,1928年后郭步陶的名字已通行于全国报界,成为我国著名的报纸评论作家。1924年12月任 《蜀评杂志》 撰述。1925年秋与郭沫若等发起组织四川旅沪学界同志会,创办和编辑 《长虹》 月刊,撰有 《读书运动》、《国内大事记》 等文。1929年9月,应南京国民政府赈灾委员会约请,以 《新闻报》 记者名义前往陕西、甘肃等省视察灾情,行期49天,成为范长江之前以记者身份考察西北的第一人。回沪后整理出版的 《西北旅行日记》 一书,是全国第一本公开发行的关于 “西北” 考察的专著。此外,还曾参观访问浙赣铁路和钱塘江大桥工程,并编写 《浙东鸿雪录》 一书。从20年代起,还相继在上海复旦大学、沪江大学等大专院校执教,讲授新闻学等课程,并著书立说。1931年 “九一八” 事变后,在 《新闻报》 撰写 《伸张民意急呼御侮》 等大量社论和时评文章,“苦心热血”,力主抗日救国,并将这方面的文章汇集成册,于1934年、1935年相继出版 《不受侵略论文集》、《不受侵略论文续编》和 《不为奴隶歌》 等集子。1937年11月,上海沦为“孤岛”,为抗议 《新闻报》 老板甘愿接受日方新闻检查,愤而辞职。1938年到香港,担任 《申报》 香港版总编辑。半年后《申报》重返上海,便转到香港《星岛日报》工作,先是作评论和检阅大样,后又改任晚报主任。同时,兼任香港《商报》周刊的总编辑。1939年4月24日,香港中国新闻学院成立,他以德高望重被推为院长。1941年1月“皖南事变”发生时,撰文谴责蒋介石破坏抗日、迫害友军的罪行。同年12月香港沦陷后,经广西玉林到江西永新县寄居6年,以教书糊口并从事著述工作。1948年夏,被《新闻报》同事接回上海,任该报设计委员,兼在复旦大学等校教新闻学。1949年夏只身回到家乡隆昌,寄食于亲友家中。1951年9月,任隆昌县中学语文教师。1953年8月被四川省人民政府聘请为四川文史馆馆员。1956年夏当选为隆昌县政协常委。同年7月离川北上到鞍山与家人团聚,并被辽宁省人民政府聘请为辽宁省文史馆研究员。1962年10月5日在鞍山病逝。新闻学著作有《本国新闻事业》、《编辑与评论》、《评论作法》、《时事评论作法》等书及不少散见于报刊的新闻学论文。
- 欢迎来到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