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华侨日报 : 美国华侨所办进步报纸。1940年7月7日在纽约创刊。社址在纽约勿街(Mote Street) 105号。前身是1930年从巴黎迁到纽约出版的《先锋报》周刊(1938年并入从巴黎迁来的《救国时报》)。由纽约华侨洗衣业“衣馆联合会”陈金坚等爱国华侨发起扩大招股集资在《先锋报》 (《救国时报》)原有基础上创办。社长唐明照、梅参天(1942年起),经理先后为严清荣、谭联蔼,衣联会的负责人之一谭光攀兼管报社财务,总编辑冀贡泉(一年后由唐明照兼)、林棠(1942年后一小段),编辑人员徐永瑛、何植芬、徐鸣、关迪夫、方迪槐、邹斯履等。《发刊词》说:“际兹世界战争更趋紧急,祖国傀儡,殽乱黑白之今日,华侨……自益加奋勉‘求知’之发展,与世界人群共求进步,使真相自明,真理自显,则正义赖以存续,复运因而早临”;本报“为美国华侨所组织”,“乃欲尽其分子之义务,负兹时代的使命”;还明确指出:“美国华侨之中,不少享有美国籍民权者。其爱护祖国,是属天职;而矢忠美国,亦有义务在焉”。初为对开8版报。第1版要闻,第2、3版为中国国内新闻,第4、5版为美国和国际新闻,第6版是副刊《新生》,第7版是华侨社区新闻,第8版有《美国援华问题检讨》等文。还辟有“读者信箱”、“读者论坛”等栏目。1941年“皖南事变”发生后,该报于1月20日发表《加紧呼吁团结》的社论,是美国最早报道该事变真相的华文报纸。到40年代中期,该报发行量达到4000多份,成为纽约华埠第一大报。抗战胜利后,呼吁国内实现和平民主,欢呼新中国的诞生,支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也因此受到美国当局和台湾在美势力的迫害,长期处于困境。1950年下半年起,该报篇幅由8版缩减为6版。1954年冬社长梅参天被美国当局以“莫须有”罪名判刑两年,报社也被无故罚款2.5万美元,报纸登出“紧急筹款启事”,读者发起“捐款护报”运动,支持该报继续出版。1958年梅参天病逝后,由李顾鸿担任社长。1959年社址迁往伊丽莎白街(Elezabeth Street) 20号。坚持每周出版6期,继续维护祖国的利益和形象。1963年起,该报由日报改为周2刊,版面也缩减为4个版,成为历史上最困难的时期,但仍努力报道了新中国的崭新面貌。1972年开始,该报随中美关系的发展处境逐步改善。1974年,其编辑力量得到加强,内容改善,销量增加。1975年3月,该报迁入市场街(Market Street)30号新址。1977年1月1日,该报恢复日报出版,总经理毛仁浩,总编辑陈天璇、关文亮(1978年起)。在《本报今日起恢复日报》的社论中说:“本报的历史证明了,只有充分依靠读者大众,才能克服重重险阻,抗拒种种迫害”;并重申该报的方针是:“以在美华人的观点,拥护国际上的正义进步事业;忠实地报道中国消息,使广大读者正确地认识社会主义新中国;支持华侨争取正当权益,为侨胞大众服务,同阻挠、破坏侨社争取正当权益的恶势力作斗争;努力促进美中两国人民的友谊;支持解放台湾、统一中国的正义斗争。”1979年2月5日,邓小平在访美过程中曾给该报题词:“愿你们为增进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作出更大的努力;愿你们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为台湾归回祖国、实现祖国大业,作出更多的贡献。”80年代起,该报发行量每期6000份左右,有重大新闻时则销8000份上下。1982年3月,该报获美国人口行动委员会颁发的非英文报国际新闻最佳奖。1984年4月16日起,报纸从对开3张12版增为4张16版,内容包括:国际要闻、中国新闻、当地新闻、香港新闻、时事新闻、花边新闻等,其余则为专刊和副刊,广告占总篇幅一半以上。改版后,有很多版面是翻印的香港《晶报》。社长谭华焕,副社长兼总经理毛仁浩,总主笔郑如耿,副总编辑崔少明。1989年4月起,该报发生与中共现政府完全不同的声音,为海外和中国的“民主运动”煽风点火,推波助澜不遗余力。同年7月29日出最后一期,历时49年。
- 欢迎来到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