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报传输技术

    情报传输技术 : 将表述情报的语言、文字符号和图像跨越一定的距离传送到目的地的通信方法和设备。情报的提供和交流除面对面的直接对话之外,主要依赖于各种方式的通信。中国古代的烽火台和古希腊的火炬接力报警以及现代船舰之间的旗语、 灯号联络, 都是一种用"光"传输情报的简易方法, 但是容量小, 只能近距离传送约定的消息。今天人们习以为常的邮政通信则是一种依靠专人或交通工具来运送情报的传输方式。而情报传输技术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好更快的传输手段。新的传输手段包括传送声音的电话,传送文字符号的电报和数据,传送文字、图像真迹复制件的传真,以及能使更多人同时收到相同内容的声音广播和既听到声音又看到画面的电视广播。
  电信和广播是用"电"传输情报的,在发送端待发情报经过调制转换成电信号,沿金属线或电缆传送或转换成无线电波在空间传播,到接收端再经过解调还原为原来的形式。 现用的主要传输媒介有: ①铜架空明线;②平衡电缆,又称对称电缆;③同轴电缆;④微波中继,又称微波接力;⑤通信卫星。在这些媒介上还可以采用多路复用,在一条路线上可进行多路传输。多路复用按频率划分的称为频分制 (FDM);按时间划分的称为时分制(TDM)。时分制结合脉冲编码调制(PCM)不仅可以实现多路传输,而且还可以将电话、传真等连续的模拟信号转换为离散的数字信号,实现质量好、可靠性高、终端设备简单、对各种情报信号同样适用、与电子计算机联用方便的数字传输。由于数字传输的优点很多,在现代传输网中已多采用PCM 数字系统,并计划将原有因电话普及而建成的模拟传输网逐步向数字网过渡。
  在传输技术发展的进程中,数据通信和光纤传输是两项使情报传输取得根本性改革的新方式。20世纪60年代,由电子计算机与电信结合所诞生的数据通信 (计算机通 信),开创了人与计算机或计算机之间的" 对话"。各地计算机系统与数据传输线连成的计算机网络,可以做到网内资源(包括硬件、软件和数据资料)共享,为情报检索自动化达到实时提供奠定了基础。光纤传输则是在70年代开始实用的。它改"电"为"光",用光在玻璃纤维上传输情报信号。光纤具有细芯径、低损耗、无串音、无感应、宽带、资源丰富、可弯曲、量轻等特点,可用来代替原有的用户线路、同轴电缆、微波等,适用性较广泛。有线的光纤传输和无线的卫星通信将成为情报传输网的两大支柱,在传输、交换和用户终端中广泛采用了数字技术之后,就可以实现话音和非话音 (音像、数据)综合传输的综合业务数字网 (ISDN),使情报传输更为完善。
  现代情报传输技术不仅为情报的提供和交流突破空间界限,做到准确、迅速地传送,而且从过去单纯传输情报扩大到包括存储、变换和处理的功能。近年来出现的高速数据通信、联机情报检索,面向文本发送又可对数据库存取的智能用户电报,面向数据库存取又可发送文本的交互型信息传视系统,以及可视电话、可视电话会议、写画电话等新方式,丰富了传输情报的内容,使人们能更加方便和容易地利用情报。在向数字传输网的发展中,逐步实现办公室自动化和情报传输走进千家万户,使情报在生产、生活、行动、意志各方面的决策中起到重大作用。

为您推荐

《清光绪朝中法交涉史料》

《清光绪朝中法交涉史料》 : 中国档案汇编。故宫博物院文献馆编印。1932~1933年陆续出版。共22卷,分订11册,线装。所辑档案文件均选自清军机处档册或月折包,共收入光绪元年(1875)正月至光绪十年六月期间的谕旨..

情报报道

情报报道 : 传播科学、 技术情报的一种业务 ,包括口头传播、视听传播和文字传播;亦可专指编辑出版各类情报出版物的工作。情报报道一方面可向情报需要者及时、方便地提供国内外的科学、技术情报,另方面可使情..

《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

《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 : 中国档案汇编。故宫博物院文献馆编印,1932年出版。共88卷,分订44册,线装。所辑档案文件全部选自清军机处档册或月折包,各件均由编者加拟标题并编号,按收文时间先后依次编排。卷 1至..

情报传递障碍

清代档案

清代档案 : 中国清代历朝统治者及其中央、地方的各种机构在处理日常公务活动中形成的文书、图籍、档册等。包括清宫内阁大库、国史馆大库、方略馆大库及宫中各处庋藏的"大内档案",以及其他中央机构和地方机..

清史馆大库

清史馆大库 : 中华民国时期用来保存编修清史所用档案资料的库房。原为清代国史馆大库。位于北京故宫东华门内。   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为纂修天命、天聪、顺治三朝历史而设国史馆,史成即撤,至乾隆三十年(..

清档制度

清档制度 : 中国清代管理档案的一项制度。即各官署将应保存的档案清理分类,汇抄留存。天聪三年(1629)四月,清太宗设立文馆以抄存档籍、记录国家政事,后改为内三院,其中内国史院和内秘书院即有记注、抄存皇帝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