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馆档案南迁

    文献馆档案南迁 : 中华民国时期南京国民政府于1933年将故宫博物院保存的清代档案自北平迁往上海、贵州、四川、南京的事件。1931年日本发动对中国东北地区的侵略战争,进而威逼榆关。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命令将故宫博物院所保存的古物、文献全部撤移上海。 1932年2月开始装箱,1933年2月6日至5月22日分5批起运,月余平安抵沪。共南运文物及档案 13427箱又64包。故宫博物院文献馆保管的清宫档案分别在前4批起运,计有内阁大库红本、史书、诏、敕,军机处档册、折包、杂件、宫中档硃批奏折、引见履历单,内务府奏稿、奏案、题稿、呈稿、事简、档簿等,清史馆档案,刑部档案,以及实录、圣训、本纪、起居注、玉牒、册宝、舆图等,共3 773箱。
  档案迁移上海后,于原法租界内租赁两处货栈为库房,设立故宫博物院驻沪办事处管理。其间,多次清点,并重新调整了档案次序,编制了箱号。1934年12月在南京朝天宫营建保存库, 并将明伦堂重加修缮, 作为办公处所。1936年12月将存沪之文物、档案全部移存南京,并设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撤销了驻京及驻沪两办事处。
  1937年七七事变及八一三沪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又将南京所存文物及档案西迁。分3 批起运:第一批80箱(内无档案),运往湖南长沙,转运贵州贵阳、安顺,最后运至四川巴县;第二批9 315箱,其中档案998箱,经由汉口转运重庆;第三批7 286箱,其中档案748箱,至陕西宝鸡后转运汉中褒城,又移成都,最后运至峨嵋。后两批共运档案1 746箱,其余仍存南京。汪伪时期,南京留存之档案先后移存北极阁、紫金山天文台、中央研究院、东方中学、地质调查所等处。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将转移至四川巴县、峨嵋、重庆3 处的文物及档案集中重庆,1947年分由水、陆运回南京保存库。1946年5月, 原留存南京各处之文物及档案亦清点完毕并移存保存库。1949年国民党政府将故宫博物院的文物和档案2900余箱携往台湾,其中清宫档案195箱, 包括清代各朝实录、 起居注册、硃批奏折、录副奏折、太平天国史料及清史馆档案等,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图书文献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人民政府成立了保管清代档案的专业性档案馆,原存南京的清宫档案分别于1950年、1953年、1958年和1962年分4 批运返北京,由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保管。

为您推荐

《外国社会科学》

《外国社会科学》 : 苏联科学院社会科学情报所出版的检索性期刊。1973年创刊,俄文。摘要介绍世界各地用30多种语言发表的文献。按9 个分册出版:第一分册《科学共产主义问题》;第二分册《经济学》;第三分册《哲..

文件中心

文件中心 : 一种过渡性的文件保管机构,介于文件形成单位和档案馆之间,负责保管文件形成单位不经常使用但还不能最后处理的文件。   文件中心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当时美国一些军事机关把利用率较低..

文件组合

文件组合 : 指以文件来源为基础并特别考虑到有关机关、团体或组织的行政管理史,文件的复杂性和数量而组建起来的,组织上和职能上相关的文件综合体。是美国国家档案馆1941年正式启用的档案管理和分类的基本单..

文书

伪满洲国档案

伪满洲国档案 : 中华民国时期伪满洲国(1932~1945)政权中央和地方机关在各项活动中形成的档案,是民国档案的一部分。日本帝国主义在投降前夕指使伪满国务院下令所属机关销毁全部档案,故残存无几,仅有4万余卷。..

汪伪档案

汪伪档案 : 中国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以汪精卫为首的汉奸政权及其所属的社团、学校、企事业单位活动中形成的档案,是民国档案的一部分。包括1937年12月在北平成立的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938年3 月在南京..

文书处理

文书处理 : 又称文件处理、 文书工作、 公文处理、文件管理。国家机关或社会组织制作、传递、使用、保存或销毁文件等行为的总称,是行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与效率对国家机关或其他组织的工作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