禀 : 中国古代官府往来文书上行文种名称之一。禀字原义是承受,宋代转用于向上级官府有所请示或报告情况。明代下级官员向上级祝贺的书信称为禀启;向上级陈述情况的书信称为禀帖,简称为禀。清初沿明制,地方下级官员遇有不大容易处理的问题,先用禀帖向上级疏通,了解上级意向之后再动用正式公文,工作会顺利得多,所以禀帖的使用日益普遍。乾隆初年,有些地方高级官员为了简化手续,对一些不需要下级再写详文请示的禀帖,批示以后把原禀直接归入案卷备查,这样,禀帖遂具有公文的性质。用这种办法处理公务,远较使用正式公文方便。禀帖程式比较简单,少用公文套语,也不受规定的公文运转程序限制,所以很快得到推广。地方官员除去对一些需要上级引为依据申报朝廷的问题仍然使用正式的上行详文外,一般问题大多使用禀文上报,从此禀文成为上行文种之一,与详文、验文并行使用到清末。乾隆间官府往来文书载体大都改用折式,禀帖改用折式后简称为禀,程式是两个折子共为一套,一折用红纸,书写文件责任者官衔、姓名和禀文的事由、行文年月日,后面留出空地以备上级书写批语发还;另一折用白纸书写正文,折面和折底都用黑色压花纸。上级在红折上书写批语发还具禀人,另把批语过录到白折上存卷备查,当时称这种程式的禀文为红白禀。禀文的结构比较灵活,有用敬禀者三字开头,有的先写自己官衔姓名,再写谨禀二字。内容叙述完毕后,多加问候和请示词句,如"伏乞钧鉴,恭请金安"、"肃此具禀,伏冀钧鉴"等等,最后写"卑职××谨禀",也有仿公文套语作"须至禀者"的。

为您推荐

笔记

笔记 : 随笔记录的短篇文献。又称笔谈、随笔。笔记内容广泛,涉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对于研究历史和治学有重要价值。   笔记起源于先秦,魏晋时期开始成熟,当时的志怪体笔记较多且已专门成书,晋张华的《博物志..

别集

别集 : 中国古代对个人著作集的称呼。"别集"一词出现于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别集开始盛行,唐宋以后更加繁富。别集所收录的文献,多数为文学作品,兼收奏议、论说、书信、语录等。有的别集还附载作者的专著,如韩..

比较图书馆学

比较图书馆学 : 图书馆学分支学科。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和历史的角度,对不同国家或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图书馆、图书馆体制、图书馆事业发展中的经验和问题等进行比较研究的学科。   简史  1627年..

爱日精庐

八千麻袋事件

八千麻袋事件 : 中华民国时期北洋政府教育部与历史博物馆出卖原清内阁大库所存档案的事件。宣统元年(1909)清朝政府修缮内阁大库,将库内档案移出,准备焚毁。学部参事罗振玉见到,遂请张之洞奏准罢焚,将档案移归..

《曝书杂记》

《曝书杂记》 : 中国清代文献学著作。钱泰吉著。钱泰吉 (1791~1863) ,字辅宜,号警石,一号深庐,嘉兴人,清代著名校勘学家。该书原为2卷,后补作 1卷,合为3卷。主要内容为:①记述作者知见的各类书籍的著述情况、传刻源..

案卷

案卷 : 由互有联系的若干文件组合而成并放入卷夹、卷皮的档案保管单位,也是全宗内档案系统排列、编目和统计的基本单位。案卷是根据文件的来源、时间、内容和外形上的异同点和联系组成的,包括案卷封面、卷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