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问题

    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问题 : 我国过渡时期理论界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问题的讨论,可分为两次:一是1950年至1952年关于生产力构成要素问题的讨论;二是1956年至1957年对生产力的发展动力,及过渡时期先进社会主义制度与落后生产力矛盾的讨论争论分三个专题:第一,关于生产力的构成要素的讨论。1950年至1952年关于生产力构成要素的讨论主要在《学习》和《新建设》杂志上展开。有两种不同意见:(一)一种主张坚持两要素论。于光远在《关于“社会的生产力”》一文中引证斯大林给“社会的生产力”下的定义,指出生产力是生产工具和生产者两方面的因素总和构成的。胡绳、于光远、王惠德三人合著的《社会科学基本知识讲座》中对生产力的因素构成也只提及生产工具与劳动者。沈志远也在《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诸问题》一文中认为劳动对象不是生产力的要素。(二)另一种意见主张三要素论。张鱼在《对于生产力问题的商榷》一文中指出,劳动对象也是生产力经常起作用的因素,人们的生产离开了它们就不能进行,生产就无法形成,并无法表现其力量。在1956年至1957年的讨论中,又有一种多要素论,周勤淑、林定恕和申复认为生产管理、劳动组织不仅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也属于生产力的范畴。第二,什么是生产力的发展动力的争论。1956年至1957年在《福建日报》、《光明日报》、《新建设》等报刊上展开这场争论,有两种不同意见:(一)一部分人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生产力发展的动力。王亚南在《福建日报》发表文章指出,必须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和对立斗争的统一中去寻找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李洪林在《光明日报》1957年1月23日发表文章指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是生产内部最基本的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推动了整个生产方式的发展。(二)另一部分人则认为,动力是生产力的内部矛盾,池超波在《新建设》1957年第12期《什么是生产力发展的动力》一文指出,相对生产力而言,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是生产力发展的外因,生产力发展的动力为生产力的内部矛盾,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矛盾。也有人认为劳动力与劳动工具的矛盾,或者人与社会的需要之间的矛盾。第三,在如何理解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问题上的讨论,是1956年至1957年经过学习“八大”通过的“政治报告”决议引起的。讨论中一般都承认中国的社会制度是先进的,而社会生产力是落后的。出于对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的理解不同,提出两个问题,一是生产关系能否超前于生产力;二是如何理解“适合”的含义。(一)一种意见认为,生产关系不可能走在生产力之前。第一,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的发展首先从生产力的发展和变更开始,然后生产关系才发生变化。第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就是生产关系只能与生产力适合,或者落后生产力的发展,但绝不可能超前。第三,如承认生产关系走在生产力的前头,就会使生产关系失掉基础,认为可以不按客观经济规律而随意改变生产关系。如1956年10月29日《解放日报》刊登的《生产关系走在生产力前面的论点是有害的》和《浙江日报》1956年11月24日《不能说生产关系已跑到生产力的前面去了》两篇文章都持这种观点。(二)另一种意见认为,对于目前中国的生产关系基本适合生产力的性质,对这种“适合”不能作机械的理解。这种“适合”并非齐头并进,不先不后,不存在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说明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而且一定条件下可表现为主要的决定作用。如1956年11月5日《解放日报》刊载的《生产关系走在前面的说法是否违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呢?》一文持有这种观点。
50年代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问题的讨论为以后更深入的探讨打下了基础。

为您推荐

做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宣传

做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宣传 : 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深刻揭示了科技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伟大变革作用,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学说。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