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拓
王拓:(1944— ) 台湾小说家、文学批评家。本名王絃久。男。台湾基隆市人。曾就读于台湾师范大学。毕业后去乡村中学教书。之后又进入政治大学中文研究所,并获硕士学位。先后任教于世界新闻专科学校、光武工专、政治大学。1979 年 12 月 10 日,因美丽岛事件牵连在高雄被捕,关押于龟山监狱。1984 年 9 月 5 日获准假释出狱。曾任《文季》杂志总编辑。他家世代以捕鱼为生,父亲早逝,母亲为人帮佣。王拓幼时常去附近的工厂、垃圾箱翻拣破烂卖钱,以贴补家用和维持学业。贫困的家境和艰苦的生活对王拓的人生观和文学观有很大的影响。他说:“贫穷的生活经验与因为贫穷而被歧视的经验”,“使我对贫穷的人产生了强烈的认同”,“贫穷的人使我想到我自己,提醒我也是一个贫穷的人”。因此,他认为文学应扎根于人民的生活之中,把人民“的哀乐、的爱恨、的辛酸、的期望、的挣扎 通过小说来反映”。1970 年 6 月,王拓的处女作《吊人树》发表于《纯文学》杂志。此后又发表《坟地钟声》、《蜘蛛网》、《祭坛》、《庙》、《早夏》、《炸》、《一个年轻的乡下医生》等。1975 年,代表作《金水婶》发表,标志着王拓小说的现实主义风格的形成。之后有《奖金二千万》、《望君早归》等 10 余篇作品。在监狱里,王拓坚持创作,完成了长篇小说《牛肚港的故事》和《台北·台北》。王拓的小说创作,紧紧跟踪时代的步伐,及时而深刻地反映台湾社会的变化,塑造正面人物形象,体现作家改革社会的理想,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金水婶》反映的是台湾社会受到资本主义经济思想的冲击,人与人之间关系寡情冷漠。金水婶是个挑着担子走街串村卖杂货的小贩。她含辛茹苦把 4 个儿子抚养成人,并都渐渐挤入了中层社会。然而,她和丈夫金水却仍旧住在破败、潮湿、阴暗的小屋里,受着生活的煎熬。后来因为受骗,金水婶债台高筑,走投无路,当他去求儿子们帮助时,却遭到了冷冷的拒绝和厉声的训斥。金水为之死后,四个儿子又为如何摊派偿回债务,吵得不可开交。金水婶只能潸然泪下。王拓是重要的乡土文学作家。1977 年在乡土文学论战中,他不畏恫吓,为乡土文学的理论建设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明确指出所谓乡土文学,其本质是现实主义文学,在强调文学真实反映社会现实的同时,应提醒作家要客观分析乡土人物的没落与挣扎,而不能给予一味的拥抱与惋惜,从而指明了乡土文学发展的正确方向。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金水婶》、《望君早归》,长篇小说《牛肚港的故事》、《台北·台北》,文学评论《张爱玲与宋江》、《街巷鼓声》,社会政论《民众的眼睛》、《党外的声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