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我军
张我军:(1902—1955)台湾作家。本名张清荣。笔名一郎、迷生、以斋、忆、野马、剑华、四光、大胜、老童生、小生、废兵、MS 等。男。台湾台北县人。佃户出身。小学毕业后即去当学徒。后入新高银行工作,其间在成渊学校补习过中文课程。1921 年转到新高银行厦门分行。次年银行关闭被遣散。1923 年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升学补习班。1924 年因费用耗尽返回台湾,被聘为《台湾民报》汉文编辑。在大陆受到“五四”新文学运动洗礼的张我军,在此期间写下了《致台湾青年的一封信》、《为台湾的文学界一哭》等大量评论,对台湾旧文学发动了猛烈进攻,引起台湾新旧文学大论战。同时他还系统介绍了新文学理论和鲁迅、郭沫若、冰心等人的优秀作品。1925年 9 月考入北京中国大学国文系,次年转学进北京师范大学半工半读,其间在台湾出版和发表了新诗集《乱都之恋》和小说《买彩票》等重要作品。1927年与苏维霖、洪炎秋等台湾在京学生创办了《少年台湾》杂志。1929 年毕业后开始北京任教生涯,先后执教于师范大学、北大法学院、中国大学、北大工学院,同时进行翻译和写作,1942 年作为日据华北区代表出席日本东京召开的第一回大东亚文学者大会。1945 年光复后返回台湾,先后任台湾茶叶公会秘书、合作金库研究室主任等职,并写了若干散文。1955 年因肝癌病逝台北。张我军的主要著作有评论《致台湾青年的一封信》(1924)、《糟糕的台湾文学界》(1924)、《为台湾的文学界一哭》(1924)、《请合力拆下这座败草丛中的破旧殿堂》(1925)、《绝无仅有的击钵吟的意义》(1925)、《揭破闷葫芦》(1925)、《文学革命运动以来》(1925)、《复郑军我书》(1925)、《诗体的解放》(1925)、《研究新文学运动应读什么书》(1925)、《新文学运动的意义》(1925)、《文学上的诸主义》(1925)、《随感录》(1925—1926)、《关于〈中国文艺〉的出现及其它》(1933)、《评菊池宽的〈日本文学案内〉》(1939)、《须多发表与民众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作品》(1940)、《日本文化的再认识》(1943),《山歌十首》(1948),短篇小说《买彩票》(1926)、《白太太的哀史》(1927)、《诱惑》(1929),散文《南游印象记》(1926)、《秋在古都》(1939)、《病房杂记》(1940)、《元旦的一场小风波》(1945)、《当铺颂》(1948)、《采茶风景偶写》(1948)、《在台岛西北角看采茶叶比赛后记》(1948)、《埔里之行》(1949)、《春雷》(1951)、《城市信用合作社巡礼杂记》(1951),新诗集《乱都之恋》(1925)。以上作品除诗集外,均散见于报刊。此外出版有文学译作《卖淫妇》、《黎明》、《日本童话集》,文学评论译作《生活与文学》、《现代世界文学大纲》、《文学论》、《俄国近代文学》和语言学著作《中国国语(白话文)作法》(1925)、《日语语法十二讲》等数十种。1975 年其子张光直编辑出版了《张我军文集》。1924 年至 1929 年张我军在台北任《台湾民报》编辑和北京学习期间的作品,在台湾新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张我军是台湾扫荡旧文学、倡导新文学的主将。在《糟糕的台湾文学界》、《请合力拆下这座败草丛中的破旧殿堂》、《新文学运动的意义》等十几篇论文中,张我军指出,台湾的旧文学是“假文学”、“死文学”,特别是“击钵吟”尤为“诗界的妖魔”,他痛斥堕落文人是沽名钓誉、迎合势利的“无耻之徒”,指控旧文学毒害青年等种种罪责。同时张我军还结合“五四”新文学运动的经验系统地阐述了建设台湾新文学的主张:(1)“台 湾的文学乃是中国文学的一支流”,应当紧随“五四”新文学革命进行变革。(2)“鉴用白话文作文学的器具”,文学应承担起“改造台湾语言的使命”,并为此提出“白话文学的建设”,“台湾语言的改造”的纲领性主张。(3)强调“彻底的人生观和真挚的感情”等内容因素的决定作用,并要求内容与形式的统一。(4)对世界进步文学也不应“无条件容纳”,而应采取“取长补短”的方针,等等。这些主张对于台湾新文学的定位、发民和导向都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在台湾新文学创作的初期,他与赖和、杨云萍被称为“三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