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绪
朱绪:(1909— ) 新加坡华人剧作家。原名朱季灶,字桂棹。曾用笔名石灵、周苍、悸子、菊子等,主要笔名朱绪。男。祖籍福建泉州。在中国接受教育,完成中等学程,并受过正规军训。后曾在军、政、学、商界工作多年。1930 年为逃避白色恐怖南下新加坡,主要从事教育工作。新加坡沦陷期间,因宣传抗日罪名被日军拘捕 6 个月,获释后以作小贩度日。抗战胜利后做过新闻记者。曾为星洲记者公会筹办世界报纸展览大会。又一度受聘于邵氏及克理斯制作影片工作。嗣后仍从事教育工作,直至退休。朱绪生长于傀儡戏(木偶戏)盛行的泉州,从小耳濡目染,培养了对戏剧的浓厚兴趣。以后曾与友人先后组织过四人小剧团、启明剧社、人间剧社等戏剧团体,奠定了他一生的戏剧道路。赴新加坡后,即投身于当地进步戏剧运动。1932 年左右,与杨耀基等人发起组织萤火剧社。1935 年与吴广川等人组织文学团体新野社。1937 年以后参加新加坡业余话剧社,曾率领马华巡回剧团在马来亚联邦各地公演。这期间,常在新加坡《星中日报·星火》、《星洲日报午版·现代戏剧》、《总汇报·舞台面》、《南洋商报·今日剧场》、《新国民日报》副刊“新光”和“影与剧”以及《南洋周刊》等报刊发表剧作和讨论剧运的文章。其中有独幕剧《羹味》、《教师》、《逃犯一○三》,歌剧《向着自由之路》,活报剧《汪精卫叛国记》,论文《一九三七年马来亚的戏剧》、《南侨剧运的新动向》等。同时又致力于西方剧本的改编,当时曾有几部作品成为救亡戏剧演出的热门剧目。1941 年左右,他与啸平合作的剧本《未完成的杰作》在上海金平书店出版。朱绪的剧作大多反映南洋华侨参加抗日救亡活动的题材,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颇受新马华文文坛的好评。其中独幕剧《教师》和《黄昏时刻》,后被方修分别收入《马华新文学选集·戏剧》和《马华新文学大系·戏剧集》。出版的作品有儿童歌剧《春到人间》(1955)、《童话国》(1955),四幕剧《海恋》(1960)、《谁之咎》(1963),剧本《和平之后》、《华迦尼》(1967),论著《新马话剧活动四十五年》(1985)、《我与戏剧》(1987)。此外,朱绪在话剧导演方面成就卓著,自 1945 年以后,他曾导演了《马路边上的人》、《黎明》等多种剧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