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星可
李星可:(1913— ) 新加坡华人剧作家。男。生于北平。出身于商人家庭,父亲是北平钟表业和当业的知名人士,又是《大公报》和《益世报》创办者之一。本人从小入法国学校学习法文,后入北京大学和中法大学攻读中法文学。毕业后负笈欧洲,先在比利时鲁文大学攻读哲学,后转入法国巴黎大学研究欧洲中古史。1937 年抗战爆发后,弃学回国,投身新闻界,从事抗日宣传工作,曾遍游粤、桂、湘、鄂、陕、延安、内蒙等地。后加入空军,任法国志愿军、中国空军第四十一队副队长。后又任国民党中央社驻越南河内、海防特派员。以后辗转缅甸、印度等地,回国后任自由法国驻中国新闻处副处长,兼中英文部主任。40 年代在重庆期间,曾与老舍、茅盾、曹禹、曹靖华等人组织中外文艺联谊社,为该社 17 名编委之一。1945 年抗战胜利后南赴西贡,后到新加坡,创办新加坡法新社东南亚总社。嗣后历任《星洲日报》和《南洋商报》社论主笔,南洋大学、新加坡师资训练学院和新加坡大学兼职讲师。70 年代曾在巴黎大学和外语翻译研究院任教,获法国国家功勋骑士奖章。李星可在戏剧创作上成就较著,曾出版戏剧集《桥上》(1957)、《报穷》(1958)、《快艇》(1960)、《绿洲》(1961)、《鬼》(1961)、《荒岛》(1961)、《大众顾问》(1961),历史剧《鶺鴒恨》(1960),电影剧本《乱世春秋》(1959)等。文艺评论家赵戎曾指出,李星可的剧作产量丰富,超过南来的著名戏剧家夏衍、吴天等人,其剧作语言“简洁明快”,“有高度的艺术性”,对马华青年剧作家颇有影响(《论李星可的戏剧》)。但也有人批评他的某些作品“打诨太多,转成滑稽”,“减低了作品应有的严肃性”(方修语)。在戏剧创作同时,他还从事戏剧研究,著有《我谈京剧》(1955)、《怎样欣赏中国戏》(1957)、《南洋与中国戏》(1962)等著作。他曾翻译出版了韩素音用英文写的长篇小说《餐风饮露》上册(1958)和《青山不老》(1959)两种,又将马华小说译成英文出版。在长期新闻工作中,他写了大量社论和时评,先后编成《政论选集》(1963)、《政论新集》(1967)、《政论近集》(1969)、《政论选集外编》(1988)等出版。 1989 年出版《十八年后归去来》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