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心皇
刘心皇:(1915— ) 台湾诗人、散文家、小说家。字觉堂,号明园。笔名衣鱼、星朗、安慰、梦若、云室、刘梦若、梦白、悟庐、郑雪、梦梦、高天、娄海门、青梦、青青、田诚、星王、寻璜、龙图、毅文等。男。生于河南叶县。中华大学教育学系毕业、国民党中央训练团社会工作人员训练班十期暨革命实践研究院二十期结业。15 岁前随祖父识字,后上私塾,读四书五经等。15 岁后随家迁至县城,进县立第一高小念书,开始阅读新文学刊物,并尝试写作。1934 年 3 月创办《艺秋》月刊,次年元月主编郑州《大华晨报》的《中原文艺》周刊,后又主编《新诗世纪》周刊。翌年又与高紫竿、程率真等创办文艺月刊《劲风》,共出 3 期。1937 年先后编辑《警钟日报》副刊,《通俗日报》副刊“前路”。抗战胜利后任叶县参议员、河南省政府社会处设计委员、宪政督导委员会委员、勘乱建国委员会委员。1949 年高大陆去台湾,历任中国文艺协会理事兼文艺活动组长,中国青年写作协会总干事、常务理事、指导委员,幼狮文艺社主编、台湾国军新文艺运动指导委员会委员、国民大会代表、光复会委员等。1949 至 1950 年际,面对台湾岛上人人自危的形势,提倡“生存文学”,即文学要为“生存”服务,为“生存”而写作。认为现实与文学是皮与毛的关系。著有新诗集《人间集》(1943)、《平原诗草》(1946)、《伟大的日子》(1957),散文集《辉河集》(1936)、《挥不掉的影子》(1953)、《岛上集》(1954)、《人间随笔》(1958)、《梦与现实》(1960)、《春华秋实》(1966)、《生之歌》(1968)、《青春之献》(1968)、《浮世绘》(1968)、《生命的灯》(1968)、《播种集》(1968)、《悟庐闲笔》(1969)、《帝王生活的另一面》(1977)、《民初名人的爱情》(1978)、《书海风云》(1978),长篇小说《砦园里》(1937)、《春风新曲》(1973),中篇小说《血,印在血地上》(1951)、《兰娜》(1954)、《在烽火里》(1954)、《生命的潜力》(1955)、《保护色》(1956),论著《抗建文学论》(1939)、《读书杂写》(1947)、《文坛往事辨伪》(1963)、《从一个人看文坛说谎与登龙》(1963)、《二十世纪的中国散文》(1966)、《现代中国文学史话》(1971),传记《郁达夫与王映霞》(1971)、《徐志摩与陆小曼》(1965)、《弘一法师新传》(1965)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