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叔青
施叔青:(1945— ) 台湾小说家。女。台湾鹿港人。淡江文理学院外文系毕业。1970 年赴美入纽约市立大学修戏剧,两年后获戏剧硕士学位,返台后曾在台湾政治大学任教,并开始研究京剧和台湾地方戏曲。旅居香港后,曾任香港艺术中心亚洲节目部主任,现辞职从事专业创作。施叔青是台湾文坛成名较早的女作家,中学时代即在《现代文学》和《文学季刊》发表作品。早期创作的一系列超现实主义小说结集为短篇集《约伯的末裔》、《拾掇那些日子》,这些作品集中体现了施叔青的特色,她笔下的世界,是透过她自己特有的折射镜所投射出来的一个扭曲、怪异、梦魇似的世界,正常社会中的人伦、道德、理性是不存在的,而是一个不正常的、狭窄的患了分裂症的世界,但却有着可怕的真实性。死亡、性和疯颠是小说中循环不息的主题,作家所用的象征、明喻、暗喻、意象都是为了表现这个主题。小说的背景则是与施叔青的故乡鹿港相似的荒原,因为只有在这种荒原上,死亡——性——疯颠的力量才能发出最大的原始威力,它不容许任何人反抗,把人摧残得肢离体碎,心智丧失。小说中的人物则多是肉体、心灵、精神受过创伤的“畸人”,他们不可能与任何人沟通,只有一个一个地立在黑暗的荒原上,对着死神喃喃自语。《壁虎》是施叔青的成名作,叙述一个成长中的少女,第一次洞悉到性的可怕的毁灭力量。一个有威望的大家庭中,闯入一个外来者——大儿子的妻子。这是一个“如同赤裸的壁虎”,“生活在情欲里”的女人。接着整个家庭就因为这个外来者的闯入而迅速崩溃瓦解。“壁虎女人”是性的象征,是属于动物世界的一种超道德的自然力量。这个梦魇般的原型,以种种不同的面目在施叔青后来的小说中出现。在代表作《约伯的末裔》中,她将死亡和疯颠投影到那个“蜈蚣妇人”的身上,木匠江荣在孩提时期便遭受这两种力量的无情打击,如同故事中所描写的那场地震一般,他尚未成长,心灵就已震荡得麻木了;如同他居住的那幢被虫蛀蚀的宿舍一样,他的灵魂已被蛀得空无一物了。江荣身为木匠,却不能修理他自己的屋子,这是一个极大的讽刺。《倒放的天梯》里的潘地霖也是一个“畸人”。他悬挂在半空,独自一人任情地挥动刷子油漆吊桥。他感到痛快淋漓,甚至去追逐日影,想和太阳赛跑。但另一方面,由于悬吊于深渊之上,他又感到十分恐惧,最后导致精神崩溃,成了神志不清、只会颤抖的痴人。与小说奇异的内容相应,施叔青的语言也是别扭的、乖张的,用以表现那种梦魇似的患了分裂症的世界,像一些超现实主义的画像一般,有一种奇异、疯狂、丑怪的美。旅居香港以后,施叔青以《香港的故事》为题,写了系列短篇小说,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描摹上层社会的种种世态,在立意上有新的生发,开拓出一片新的文学天地。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无论男女,无论属于哪个阶层,都有一种共同的心态,那就是深深的难以排遣的孤寂和由此而来的苦闷、挣扎、悲观。这是施叔青描写正常人世界的尝试。她的主要作品还有《常满姨的一天》(1976),长篇小说《牛铃声响》(1975)、《琉璃瓦》(1976),戏剧论集《西方人看中国戏剧》(1976)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