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巷城
舒巷城:(1923— ) 香港小说家、诗人。原名王烙。笔名舒巷城、泰西宁、方维、邱江海、舒文朗、向于回、于燕泥、陆思鲁、石流金等。男。祖籍广东惠阳,生于香港。出身于下层社会家庭,自幼喜欢听说书人“讲古”,喜欢外国古典音乐,亦喜好戏剧。30 年代作家的作品看得很多。抗日战争爆发,香港沦陷后,抱着为苦难的祖国尽力的心情,只身回到内地,一直过着动荡不安的生活。1948 年底才回到香港,在商业部门任职,业余从事写作。 1969 年以后曾到欧洲和新加坡、马来亚、泰国旅行,1977 年应邀去美参加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的活动。他的创作以现实主义手法为主调,认为创作的源泉来自生活,作品要表现人生,反映生活,而不赞成为艺术而艺术的观念。他虽然受过西化教育,足迹遍及祖国和世界各地,但他坚持面对下层人民,而且不是简单地描写他的形貌、起居生活,而是深刻地表现这样受屈辱、受创伤、受贱视的人的内心感情和品质。40 多年来写下大量小说、诗歌、散文。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山上山下》(1953)、《雾香港》(1956)、《伦敦的八月》(1967)、《曲巷恩仇》(1956)等,长篇小说《再来的时候》(1960)、《太阳下山了》(1962)、《白兰花》(1963)、《巴黎两岸》(1971)、《艰苦的行程》(1971)、《港岛大街的背后》(1984)等,诗集《我的抒情诗》(1965)、《回声集》(1970)、《都市诗钞》(1973),散文集《浅谈文学语言》(1956)、《灯下拾零》(1974)、《拜伦与爱情》(1957)等。近几年,他将小说、诗歌、散文等部分作品编为《舒巷城选集》,由香港文学研究社选入《中国现代文选丛书》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