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泽莱
宋泽莱:(1952— ) 台湾小说家。本名廖伟竣。男。台湾云林县人。 1973 年入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系学习。1976 年毕业于该校,任彰化福兴中学教员。家境贫苦。父亲参加过太平洋战争,战后回家务农,对人生多有慨叹。母亲是典型的任劳任怨的旧式妇女。大学高年级时,宋泽莱多病、忧郁,并热衷西方现代派作品。他就是在“少年时期的忧郁,小时候残留的严重宿疾,青春期的反抗,思想无出路,对现实不满意”的情况下,逐步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最早的作品是诗歌《丧葬之歌》。第一篇小说《婴孩》发表于《中外文学》一卷九期。《婴孩》类似心理报告。小说机械地将心理学中的“恋母”、“恋尸”、“性异常”等拼合起来,以致被人误认为是德、法小说的译文。接着又写下带有浓厚浪漫色彩的《红楼旧事》、《废园》等。大学毕业后,宋泽莱的作品有所变化,《虚妄的人》、《娘子,回去未曾开垦的那片田》、《最后一场战争》、《大头嵌仔的布袋戏》等,基本都取材于社会人生大舞台。1977 台湾发生的乡土文学论战,对宋泽莱影响很大。他说:“主张文学要致力于现实的描绘才是正途,这一点使我感到有趣,我心想:那正好,以往我的文学太偏向于静态的心理描写了,才给那些肉体、灵魂破碎的朋友缠住,现在我就丢开想象,靠着眼睛来写作吧 我把脸望向土地、港口、阳光下的街道、动荡的群众,并且看经济、政治、哲学论文,开始描绘现实真切的人生。”1978 年 3 月,宋泽莱在《台湾文艺》第 5 期发表《打牛湳村》,这是在乡土文学理论争辩之后,用实实在在的创作显示了乡土文学实力的作品。宋泽莱也一跃成为台湾文坛的重要作家。此后还写有《粜谷日记》、《花鼠仔立志的故事》、《乡选时的两个小角色》、《岬角上的新娘》、《渔仔寮案件》、《骨城素描》、《两夫子传奇》和未完成的长篇《变迁的牛眺湾》等现实主义作品。在表现技巧上,宋泽莱显得灵活多变,驾驭文字能力较强。在以农村为背景的小说中,他有独特的结构方式:章节前面加标题;随时加入自己的评语;有些地方像写论文一样用符号归纳问题。这种结构方式主要和作家参予社会生活强烈意识有密切的关系。《打牛湳村》的副标题为《笙仔和贵仔的传奇》,小说以此二人为中心,叙述打牛湳村农民种梨仔瓜的故事:瓜虽丰收了,但农民却更苦了。小说情节紧凑,幽默风趣,可读性强,所反映的问题既普遍又深刻。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废园》(后改名为《恶灵》,1977),短中篇小说集《红楼旧事》(1979)、《骨城素描》(1979)、《变迁的牛眺湾》(1979)、《蓬莱志异》(1980),评论集《禅与文学体验》(1983),诗集《福尔摩莎颂歌》(1983)。